七月三十一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研究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這是每年暑期的一個例行動作。但今年中國經濟面臨的局勢格外不同,以「內外交困」來形容,毫不為過。對外,美國掀起貿易戰,大有不迫使中國投降誓不罷休的姿態;對內,以去槓桿為主軸的整頓工作,令地方政府和眾多行業企業陷入困境,經濟下行態勢明顯。而這件事的影響,不局限於經濟領域,更牽動中國未來的國際地位、國內穩定。
對於中美貿易戰,中國高層從一開始就錯估了美國的戰略意圖,既貿然出擊,以硬碰硬;又試圖以物易物,用物質交換的傳統模式來息事寧人,結果遭到美國的升級反殺,陷入進退維谷的困境。美國總統特朗普雖然是商人出身,但依然不乏美國那種「傳道士」情懷。中國近些年展示出的挑戰現行秩序的咄咄逼人和強硬姿態,引起了美國的高度警惕,對遏制中國形成高度共識。因此,貿易戰是一場對過去四十年中美相處模式的一次盤整和清算。
中國鼓吹改革開放四十年的巨大成就,卻有意抹去了這些巨大成就不是中國人勒緊褲腰帶自力更生取得的,而恰恰是與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的合作取得的。對外開放,就是要向美國開放,而不是向亞非拉開放。簡言之,中國改革開放能夠成功,說軍功章裏有美國的一半也不為過。雖然中國現時的經濟積累貌似可以支持一定的對外投資,以及與其他經濟體合作,然而離開美國的合作,對外開放就失去了動力來源,也沒有了穩固的基石。
貿易戰對四十年來中國的發展模式帶來了真正的挑戰,而帶給中國的影響,遠不止經濟方面,其外來的鯰魚效應,還將撬動社會領域的調整與變革。中國要加強科技創新,避免受制於人,搶佔博弈制高點,這是正常訴求,並沒有錯,但中國發展更有賴於合作互動的國際秩序,若脫離現行規則,被歐美另起爐灶,置之一旁,無異於變相的閉關鎖國,其代價不可承受。中國下半年將隆重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以此為契機,對經驗教訓進行系統的揚棄,確保改革開放沿着正軌前行,方是務實之舉。
國內方面,天量的地方債務、國企債務,是影響金融穩定和經濟健康的一顆定時炸彈。十八大以來,高層將去槓桿列為五大戰役之一,展開清理整頓。從長遠看,這是化解防範風險的必要之舉。然而中國經濟體量巨大,各地區各行業情況千差萬別。猛藥去疴、刮骨療毒的決心固然沒錯,但在實際工作中若簡單粗暴地執行,則往往會導致登時休克。
更為重要的是,在權威主義的新常態之下,官員行事作風出現兩極分化,要麼懶政、懈怠、不作為,要麼一刀切、一把抓、大躍進,甚至層層加碼、寧左勿右,貪功求進、互相攀比。去槓桿變成了「為去而去」,一些有前景的項目、合理化的槓桿,也被誤傷。對於實體經濟需要的資金,財政、信貸也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捂緊口袋。雖然財政貨幣政策定位是積極、穩健,卻相互卸責。這造成了經濟內生動力不足,大量企業資金斷鏈,開工不足,失業上升。
這進而造成了基本面的整體低迷,貨幣貶值、資產縮水、就業不足,民眾普遍的不穩定預期和不安全情緒發酵、傳染,並且蔓延至社會領域。基本面、政策、信心是經濟穩定的三大要素,政策偏差極易帶來惡性循環。今次政治局會議特別強調了精準施策、提高政策靈活性、把握好力度節奏等內容,弦外之音應是高層把脈到了經濟社會出現的情緒波動,並釋放了一定的緩和微調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