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團:港府保育綠化地不力 生物多樣性慘被蠶食

近年港府提出發展部分綠化地帶作興建房屋用途,惟不少環保團體擔心會影響生物保育。有環保團體昨發表香港生物多樣性報告,批評港府土地規劃制度未能保護具有保育價值土地,加上執法不嚴,正蠶食香港生態保育的成果,不同物種動物數目亦減少。團體又指,錦田有農地申請改作休閒農場後,變為露營車營地等康樂用途,質疑城市規劃委員會把關不力。

香港觀鳥會昨日發表「香港生物多樣性及保育重點指標報告2015—2017」。報告分析港府部門、環保團體及傳媒的數據,並指出不論在現行法規或港府執法效力上,皆無法遏止環境破壞的行為。縱使「農業」及「綠化地帶」均不宜發展,仍有不少發展申請獲城規會批准,獲批率分別為六成一及四成八。

水牛田淪露營車停泊地

香港觀鳥會高級保育主任胡明川表示,農業及綠化地帶均可作城市發展及郊野之間緩衝,亦保育到不同物種,如吸引不同雀鳥等,惟近年卻不斷發展。她舉例指,錦田水牛田十八年前曾是一片濕地,濕地雀鳥彩鷸亦曾於該處有繁殖紀錄。至○八年該處出現非法填土,即使規劃署介入亦沒有完全恢復原狀。觀鳥會今年再赴水牛田觀察,只見大批露營車停泊,這片地則沒再錄得任何雀鳥繁殖,反映生態已被破壞。

水鳥量降 白海豚幾絕迹

胡認為不少農地被填土聲稱作水耕場或休閒農場用途,惟此舉同樣破壞濕地及農地環境。綠化地帶方面,胡以石硤尾大窩坪為例,該處是易危物種小棘蛙的繁殖地,卻被城規會批准改作住宅用途,勢損害動物棲息。

報告亦反映環境的持續破壞不斷威脅本地物種,導致香港生物多樣性的損失。如后海灣每年最高水鳥數量續呈下降趨勢,由○六至一七年期間,水鳥最高數量由逾八萬隻減至五萬六千隻。多項獲批在北大嶼水域的填海工程,令中華白海豚幾乎沒有再在大小磨刀洲一帶水域出沒。胡指會將報告交給港府相關部門,促請當局修改《廢物處置條例》等,以堵塞政策的漏洞,確保農地、保育地帶及具生態價值的地點得到充分保護。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