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金未解後顧憂 安老至今交白卷

香港年金計劃昨日起接受登記認購,現場所見,向銀行交表的市民不多,更沒有出現交表人龍。年金認購遭遇冷場並不令人意外,這個所謂的「自製長糧」計劃只是港府推卸安老責任的產物,加上回報並不特別吸引,堪稱「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

有見年金認購反應未如預期,推出計劃的香港按揭證券公司只有自我打圓場,表示計劃認購需要時間觀察及了解,非憑單一或某地區的銀行首天的情況可以反映出來。其實,所謂真理愈辯愈明,年金計劃亦如此,當初港府為推銷年金計劃,美其名曰「自製長糧」,彷彿只要拿出一筆儲蓄投資,就可以如公務員一樣享受退休長糧,一世無憂,因此打動了部分長者的心。然而,「此長糧」不同「彼長糧」,當社會對年金計劃的優劣有一定討論,再加上專家講解其風險,年金計劃的種種缺陷就暴露出來,自然有人打退堂鼓。

說到年金計劃的最大缺陷,就是回本期太長。根據計劃,長者六十五歲認購年金,若投資一百萬元,男性每月可取五千八百元,超過八十歲才可回本;女性每月可取五千三百元,回本期更加長,所以被稱為「鬥長命」計劃,如果活不夠這個年紀,那就只有虧本。

更大的問題是,年金計劃下,長者收取的是固定回報,雖然在現時環境下,每個月五千多元似乎可以勉強過活,但計及通脹因素,二十年、三十年後,五千多元的購買力可能只相當於現在的二千元甚至一千元,憑這點錢怎麼養活自己?如果投資額不足一百萬元,那麼回報更少,更不足以支持基本生活所需,一言以蔽之,年金計劃「愈長壽、愈划算」只是一個美麗的誤會罷了。

可見年金計劃並非如當局吹噓的那麼好,無法解決後顧之憂,正如有不少人指出,相較年金的固定回報難抵通脹蠶食,市場上有不少其他投資計劃的回報水漲船高,可能更吸引,更有保障能力。還有人指出,年金計劃如同強積金計劃,出發點不是安老,而是為金融機構創造商機,最終受益的只是基金經理,這種說法顯然不是沒有根據。

其實,年金計劃的最大問題在於港府拒絕為安老作出承擔,而且嫌貧愛富,只知錦上添花,拒絕雪中送炭。對於有一定積蓄的長者來說,自然會狡兔三窟,作多種投資,分散風險,而年金可以是其中選項之一;但對於那些沒多少積蓄的長者而言,年金計劃再美好,回報再穩定,也不過是鏡中月水中花,可望而不可及。有錢可以安老,無錢望天打卦,這就是香港基層長者的絕望真相,所謂安老不知從何談起。

港府沒錢安老嗎?非也,庫房盈餘逾千億元,財政儲備累積超過一萬億元,更不說香港還有兩萬多億元的外匯基金。港府是世上最有錢的政府之一,高官在任時個個高薪厚祿,退休後又有長俸安養晚年,至死無憂,他們既是守財奴又私心自用,哪管其他打工仔退休後的死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