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開打,波及全球各大經濟體,觸發世界貿易戰,本報特別設立「貿易戰圍觀」評論版,邀請專家、學者、政經界人士深入分析貿易戰對全球經濟及各行各業的影響,讓讀者從不同角度及切入點,加深對貿易戰的認識。
中美貿易戰有愈演愈烈之勢,料影響在下半年會逐漸浮現。貿易戰難免會為港商帶來短期陣痛,不少企業擔憂營商前景,但港商更應冷靜思考,莫自亂陣腳。
所謂「知己知彼」,企業必須釐清本身的關稅責任,準確評估對業務的實質影響,並與美方買家緊密溝通,因應貿易戰最新形勢,協商應對方法,以解燃眉之急。惟長遠而言,港商必須升級轉型、開拓多元化市場及靈活調配生產線,以分散業務風險。
自八十年代起,港商已開始於珠三角設廠,部分更在亞洲、東南亞甚至歐美等地設立生產線,建立區域供應鏈的基礎。國家近年着力發展灣區經濟及「一帶一路」,港商應積極善用各項貿易自由化和便利化措施,從與香港經貿聯繫較強的區域起步,與鄰近地區合作,進一步優化區域供應鏈的布局,開拓海外市場。
作為香港第二大貨物貿易夥伴的東盟地區是當中首選,港商除可將生產基地擴展至東盟,亦可發展當地極具潛力的零售市場。香港特區政府最近公布多項協助港商應對貿易戰的措施,包括提早於八月一日推出BUD專項基金(企業支援計劃)的東盟計劃,這個全新的計劃為個別企業提供累計資助上限一百萬元,幫助企業拓展東盟市場,而針對內地市場的BUD專項基金資助上限亦由五十萬元提升至一百萬。企業可以善用資助,盡早開發新興市場,減少業務風險。
企業無論在東盟或其他地方建立生產線和拓展市場,均須做足準備,除考慮人流、物流及資金流外,還需充分認識當地勞工市場、環保、法律及文化等事宜。香港生產力促進局(生產力局) 計劃與香港貿易發展局合作,由生產力局專家為有意拓展海外新生產基地的港商,提供自動化及清潔生產技術支援,協助港商符合當地環保及企業社會責任法規。
積極而言,今次貿易戰可視為推動香港「再工業化」的契機,生產力局支持特區政府鼓勵業界把不需用地太多的高增值工序遷回本港,轉型至「工業 4.0」智能生產,擴闊香港的產業鏈。建議企業可善用香港及大灣區內各市政府的升級轉型資助計劃,加速升級轉型。
生產力局正密切關注中美貿易戰的局勢發展,積極配合特區政府政策,與工商界緊密聯繫,支援受影響港商減低貿易戰的風險。生產力局為BUD專項基金(企業支援計劃)的秘書處,將致力幫助企業解決申請資助的難題。業界可以致電生產力局的「中小企一站通」熱線電話2788 6262,查詢貿易戰支援服務的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