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坐港鐵再轉小巴,上下班路程來回約需三小時,對普通人來說可能是日常的折騰,但對智障人士陳妙妍而言,都是每個工作天的第一項挑戰。她早前在機緣巧合下,獲安排轉到庇護工場外與健全員工一起工作,憑着努力及開朗的性格,妙妍在一年後正式成為社企餐廳的半職員工,繼續為自己的生活奮鬥。
家住上環的妙妍,每次上班都需要先轉兩條港鐵線,再轉一程小巴,才來到曹公潭度假營工作。位於曹公潭戶外康樂中心、仁濟醫院旗下的YC18,是政府首個批予慈善團體經營的餐飲服務,按規定需聘用一半殘疾人士作為員工,妙妍正是其中之一。
雖然智商只有約十多歲,但妙妍去年仍獲庇護工場負責人安排,以學員身份到營舍學習餐飲知識。第一次面對餐飲,每樣工序都是難關,加上營舍與一般餐廳不同,營友會在同一時間到達、進食及離開,即員工需要在短時間內完成所有預備工作,由出餐到換枱布、執碗筷等,妙妍都要「一腳踢」。
負責跟進妙妍個案的社工張美珍笑言,妙妍開始時最怕洗碗,「佢以前未洗過碗,幾百個人食飯,有成幾百隻碗碟喎!」工多藝熟,堅持亦總會有回報,在不斷練習下,她的表現大有改善,更因表現良好獲聘為兼職,現時再轉為半職員工,「要幫每張枱準備餐具,一開頭要兩個幾鐘先得,但依家唔使一個鐘就搞掂。」而在眾多工序中,她最喜歡推餐車送食物,每次她都會挨在車上疾跑,配合自己發出的「殊、殊、殊」聲,幻想自己是賽車比賽中的選手。
鋪上枱布,為營友送上香氣撲鼻食物,對她而言是滿足感的來源,妙妍表明工作愉快,希望繼續留任。張美珍坦言,二人暫時只能討論較短期的工作安排,未能計劃得太長遠,但希望營舍能成為示範,向外界展示殘疾人士和健全人士能共融合作,從而爭取更多慈善機構獲批政府轄下的餐廳經營。
文:陳綺雯
圖:甘偉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