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危亦有機 港宜審視貿戰定位

中美貿易戰開打,波及全球各大經濟體,觸發世界貿易戰,本報特別設立「貿易戰圍觀」評論版,邀請專家、學者、政經界人士深入分析貿易戰對全球經濟及各行各業的影響,讓讀者從不同角度及切入點,加深對貿易戰的認識。

由美國總統特朗普主動挑起的對華的貿易戰,不但是中美兩大強國之間的事,對大世界、小香港亦都有衝擊,港府高官日前不點名指美國擾亂多邊貿易體制和經濟全球化的法律和秩序,而日漸升級的貿易戰亦令人關注,這一場角力、經濟實力甚至外交角力的較勁會走向何方。

出現談判契機 毋須太悲觀

一般貿易糾紛都有幾部曲,初則口角、繼而談判(講數),僵持不下便會邁入實質行動階段,手法包括關稅、配額、制裁及禁運等,中美兩國的貿易角力,雖然已開始互徵關稅及互有報復,但近日的發展又出現談判的契機,似乎紛擾有之,混亂則言之尚早。而美國對歐盟國家的問題,更只處口角階段,未來或談或吵,仍有變數,惟距離貿易戰後段如制裁或禁運等,似不必太悲觀。

這是一個歷史時刻,香港夾在中間,是禍還是福?目前很難預料,回顧歷史,今日的香港,不再是一九五○年代的香港,當時正值西方資本主義陣營圍堵共產主義陣營,英殖時代的香港,政府實行不干預政策,不阻止香港與中國大陸之間的貿易(其實是走私),而香港在那一次貿易紛爭中,對內地扮演了重要而具戰略價值的角色。

發揮自己特色 忌迷茫跟風

這就是香港的價值,而香港的立足所在,便是要有自己的特色與本錢,當時港人資本家及生意人識得走位,趁勢為香港開創與奠定了工業化的盛世,以至以後的繁榮,可見貿易紛爭是危也是機。如今面對中美貿易戰,已成為中國特別行政區的香港要怎麼應對呢?

理論上,香港依舊是國際化大都會,上月底我赴北京參與內地生的入學面試,十居其九的申請者皆認為他們選擇來香港讀書,是因為香港是國際大都會,國際化香港,可謂深入民心。但香港的國際性符合他們的期望嗎?環視特區政府領導層,政務官、公務員,甚至專業組織及智庫,長期輕視及忽略國際關係的研究,今次貿戰爆發,政府高官至今的表態,未見具前瞻視野、可穩定商界及百業的言論,倒是視線向北、擦鞋跟風話說了一些。

為今之計,香港政商界應該審視自己在貿戰中的定位,若只懂迷茫、跟風,只能甘當伴菜,香港也可能成為區域競爭的主菜或上菜。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