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學者指出,中國社會的發展仍處於初級階段,無論從政治、經濟或文化的何種意義上,都是如此。去年《民法總則》草案獲得通過,由此編纂作為「社會生活百科全書」的《民法典》的「兩步走」完成第一步,依法治國的基本原則不可動搖。中國雖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人均GDP還是相當低,而且各個結構都需得以有序調整而達到健康發展狀態,「仁政」而非「苛政」始終是中國的理想與現實追求。
要讓人民活得有尊嚴,有美好的生活,確實要依法治國,否則難以稱善。今年是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中央會利用這個機會,推出力度更大的改革開放舉措嗎?中國的改革開放,並不是一場事先設計好的社會實驗,它是不斷試錯和糾錯的過程。正如有人認為,中國的改革開放事業畢竟前無古人,也無法直接照搬國外現成的做法,要辦好事業,離不開一種始終保持活力和開放的狀態。只有在一種有活力的狀態下,才能夠敢於和善於創新,才能更加寬容失敗,最終也才能夠探索出逐漸定型的中國特色制度。
中央不時強調要「實事求是」,多從基層和群眾關心的問題上找突破口。旨哉斯言,老朽想起毛澤東的名言:讓人說話,天不會塌下來。證諸歷史,不讓老百姓說話的王朝都沒有甚麼好下場。今日中國,強勢崛起,正如鄧小平當年所說的「韜光養晦、善於守拙、決不當頭、有所作為」;習近平則一再反擊所謂「中國威脅論」:中國將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無論中國發展到哪一步,永不稱霸、永不擴張、永不謀求勢力範圍。當然,中國作為大國,也當明白應出頭時絕不能縮,應承擔國際責任時絕不推卻,要走的是「王道」而非「霸道」之路。至於為人民追求「小康生活」,百姓有點小愛好,有閒錢消遣固然好,更重要是老百姓可以「說話」,總比鼓勵「敢為人先的精神」更務實可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