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機械手中風復康免出門

機械手被視為中風患者的「希望之手」,能鍛煉患者逐步重拾手部的能力,伸展放鬆呈痙攣狀態的手指,甚至做到扭毛巾及檢起散銀等複雜動作。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及醫學院團隊首創由矽膠製成的「自訂3D打印軟體復康機械手」,活動幅度較傳統金屬製機械手更具彈性,舒適輕巧,重量只得二百克,而且可度身訂造,成本僅為傳統金屬機械手的十分之一,有望可普及至社區,令更多中風患者受惠。中大正招募中風患者參加免費臨床測試,有患者接受兩個月訓練後,手部漸恢復感覺。

中大自二○一二年研發出第一代「希望之手」,並於瑞士日內瓦國際發展中獲得最高榮譽大獎,獲十五國家採用。由於「希望之手」採用金屬物料製、由馬達驅動製作,應用在復康訓練有限制,例如無法應付洗碗、扭乾抹面巾等沾水動作,而且重量達七百克,動作較生硬,病人長時間戴上容易感到不適。

防水矽膠製更有彈性

經改良後,團隊研發出新型「軟體機械手」,改用防水矽膠物料製造,由氣動方式驅動,僅重二百克,重量與一部智能電話相若。

中大工程學院生物醫學工程學系系主任湯啟宇說,軟體機械手由3D打印生產,按每名病人手部大小度身訂造,較罕見的兒童中風患者亦適用。軟體機械手成本僅一萬五千元,是金屬機械手製作成本的十分之一。隨機械手成本大減,他期望機械手鍛煉可普及至社區上更多中風患者,「未來每名患者在家中都有一隻機械手做復康訓練,不必花大量時間往返醫院。」

微電流感應大腦信號

中大招募了十名中風患者接受二十節共十小時的軟體機械手訓練,每周上兩至五節。病人穿上軟體機械手後,機械手可透過微電流感應大腦傳遞至肌肉的信號,因應病人活動意欲變化。湯舉例,「機械手感應到患者想用力握拳,它才會動,讓患者重新學習,用大腦指揮手部活動。」

七十二歲陳女士在三年前中風,留院兩個月出院,中風後左手和左腳完全無法活動。她今年初在中大接受軟體機械手訓練約兩個月,左手由完全乏力回復感覺,甚可輕輕握拳。中大現再招募多三十名中風患者參加免費臨床測試,有意報名者可電郵聯絡:clinicaltrial@bme.cuhk.edu.hk 。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