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殺問題備受社會關注,各界均期望找出令人做出極端行為的成因,防患於未然。其中設於香港大學的腦與認知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重點研究思維模式如何支配人類行為,利用先進儀器,分析人類基因及腦部的神經或生物標記,並拆解這些先天和後天因素,如何影響人類患上不同情緒疾病,甚至走上絕路。
目前本港共有十六個獲國家科技部批准成立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其中腦與認知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在二○○五年成立。上述實驗室共同主任、明德講座教授李湄珍表示,壓力引致的情緒疾病成為全球重視的健康問題,希望通過實驗室的團隊合作,全面了解癥結所在。而學童自殺問題或與抑鬱症有關,實驗室亦期望透過理解先天及後天因素的影響,看能否預測哪種人較容易患上情緒病。
同是實驗室共同主任、「孫志新基金」教授(臨床醫學)沈伯松解釋,情緒及行為問題複雜,絕非單一基因所致,多個不同基因會影響一個人對壓力等問題的敏感度,「例如有些人的先天基因,含有較高風險因素,後天就會連輕微壓力亦無法承受,出現焦慮、抑鬱。」沈又指,現時基因相關科技發展迅速,可以透過機器進行全基因組測試,進行多基因風險評估,得出風險評分,分析先天性因素,提早發現問題,並以後天方法解決。
現時該實驗室有兩部價值上千萬元的儀器,可分別進行全基因列序及腦部功能磁力共振檢查。李湄珍指,以抑鬱症為例,透過功能磁力共振,可了解患病後的腦區變化、對某些情緒反應有何改變等。她引述外國文獻指,童年受過創傷,會令其腦部留下「印記」,即腦區不同活躍情況或連網變化,對情緒及行為可能有影響。
另外,團隊正進行針對健康長者的思維訓練研究,透過八星期課堂,培育正面思想及關愛精神等,當他們經歷人生階段改變或家人離世等情況,可增強抗逆力,並了解持續的訓練有何正面效果。
中央政府允許科研經費「過河」,各國家重點實驗室獲批一百萬元人民幣經費。李指,「相信每一個研究人員都覺得(經費)不夠」,連一部機器都不夠買,但她認為這些撥款可視作種子基金,作為科研基礎,研究團隊可再向外申請大型基金。
記者黎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