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屆政府今日工作滿一年,政界傳統上都會「埋單計數」,總的來說,議會、社會氣氛較早前有改善,但過去一年,政府號稱有「管治新風格」,但政治炸彈仍是隨處可見。
首先是政府視為施政重中之重的房屋問題,雖然政府趕及在上任滿一年前推出六招,包括居屋定價與市價脫鈎,多幅原本預留發展私人房屋的土地,改作興建公營房屋等。不過,政府房策六招曝光後,外界反應毀多於譽,一方面認為政府出招無助壓抑樓市續破頂,另一方面在土地供應上疑似「乾坤大挪移」,會否「好心做壞事」,進一步推高私人市場價格是未知數;至於「做大個餅」方面,政府似乎要等土地大辯論完成諮詢,才會有增加土地供應的策略出爐。
另一個一爆發就一發不可收拾的問題,就是涉及大型基建,特別是有關鐵路工程監管的問題。還原沙中線紅磡站「短筋」事件的真相,仍然欠奉一個完整畫面,沙中線可否如期通車,相信至今無人敢保證。
「短筋」事件爆發至今亦折射另一亂象,就是涉事高官及管理層無一問責下台,工程存在大量問題,高官問責卻變了紙上談兵,這實在是對政府管治新風格的最大諷刺。
同樣突出的問題是司法公義被質疑未得到彰顯,先有違法佔中已發生近四年,壹傳媒黎智英等大批佔中搞手仍然未「落鑊」,而黎智英去年六月四日涉刑事恐嚇《東方日報》男記者,即使是「有圖有片有真相」,一年時間過去,律政司仍是無行動,難怪有人獲司法「保護傘」庇護之說不脛而走。
平情而論,七一遊行參與人數多寡,確是社會民情指標之一,惟若然單純以人數多寡去衡量民情,未免太片面,可以肯定的是,「短筋」事件等政治炸彈一日未拆除,將會是施政最大「絆腳石」,甚或社會回歸躁動不安的強大藥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