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樓價連升廿六個月,累計升幅超過四成,已到了高處不勝寒的地步。林鄭在七一前夕急推「三個目標、六項措施」的新房屋政策,除了市場早已消化的開徵一手樓空置稅外,最矚目是所謂的「資助出售房屋計劃」,包括居屋、綠置居和首置盤皆與市價脫鈎,改以市民負擔能力計算。新機制下,居屋折扣率由過往的市價七折改為五二折,首置盤是六二折至七二折,綠置居則是四二折左右。另外,亦會撥出九塊私樓地改建公營房屋。
居屋大平賣,市民當然無任歡迎,新房策想博得一時掌聲非難事。問題是,最關鍵的增加房屋供應始終交白卷,林鄭亦不得不承認新房策無助壓抑樓市和增加供應。在供應無法增加而申請門檻大大降低之下,居屋申請人數必然暴升,爭崩頭的情況只會愈演愈烈。事實上,近年每次推出居屋項目,例必超額申請數十倍,將來超額過百倍也不足為奇。
何況林鄭決意將綠置居恒常化,新建公屋全數用於發售,然而綠表人士依然可申請購買居屋,猶如享有「三重福利」,對芸芸盼望上樓的非公屋戶來說是否公平?林鄭盲目信奉「置業主導」,將資助房屋甚至公屋大平賣,卻沒考慮廿八萬公屋輪候大軍的苦況。現時公屋上樓平均時間長達五點一年,在公屋數量封頂下,這些人到底何年何月才能上樓?
說到底,林鄭拓土建屋無方,惟有耍虛招轉移視線,虛應故事,起碼令七一上街人數減少一點也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