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腸胃炎揪三元兇對症下藥

夏日熱辣辣,享用壽司、魚生及沙律等冷盤固然透心涼,但當心禍從口入引起急性腸胃炎。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吳嘉恩指,患者狂嘔狂瀉不補充水分,嚴重的可一日內脫水和急性腎衰竭。急性腸胃炎元兇可分為細菌、毒素及病毒三大類,單靠服用止瀉成藥未必有效,反而有機會令細菌與毒素無法排出,積存體內,因此止屙止肚痛必須細心觀察病徵,對症下藥。

由細菌引起的急性腸胃炎,可破壞腸道,除令患者發燒外,最明顯徵狀是排泄大便帶有黏液,甚至帶血。在夏天,食物容易因儲存不當受污染,尤其是細菌生長速度與氣溫成正比,常見的有大腸桿菌、沙門氏菌及空腸彎曲菌。吳提醒,食物需徹底煮熟至攝氏七十五度或以上才可達到殺菌效果,毋須煮熟的食物如魚生有較大機會受污染。

耐熱毒素難減 常見於奶類品

個別細菌如金黃葡萄球菌雖可經烹煮的熱力消滅,但無法消除其所釋出的較耐熱毒素,因而亦可引起急性腸胃炎,且常見於奶類食物、芝士、肉類及三文治等。患者徵狀以狂嘔為主,可於進食問題食物後三十分鐘至六小時出現病徵。

至於由病毒引起的急性腸胃炎,如諾如病毒,是食物中毒常見成因,多數是因食物製作過程受到污染,如處理者未有潔手便接觸食材等引起,患者最明顯徵狀是大便稀爛呈水狀,而病毒會擾亂腸胃「吸水」機制,令腸胃不斷「排水」,造成「屙水」現象。

病毒性引起 要靠自己「屙清」

由細菌引起的急性腸胃炎,理論上最嚴重可引起細菌入血致死,但甚少發生,求醫及時更一般服五至七天抗生素便可痊愈。吳警告,坊間一般腸胃藥或止瀉藥多數不能殺菌,對細菌引起的急性腸胃炎效用一般,但可令腸胃減少蠕動,對病毒引起屙嘔有暫緩作用。不過,患者需注意若「排水」受阻,亦可引起肚脹不適。至於病毒性急性腸胃炎,徵狀一般持續數天可自行改善和痊愈,服抗生素亦無效,要靠自己「屙清」。

總括而言,市民持續屙嘔不應自行亂服藥,應即時求醫,並飲用適量電解質飲品補充水分,以免「屙」至脫水形成急性腎衰竭令尿量減少,以致無法排走垃圾,腎毒素上升。若「屙」至手軟腳軟,可進食粥水等容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補充體力,勿吃肉類和油膩食物。

本欄與香港私人執業專科醫生協會和公共醫療醫生協會合作,推出醫學專題報道,每月最後一個周五刊登。

記者 關琛詩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