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反發展思維 毀掉香港競爭力

數年前,有一個電視節目講述「登門檻效應」,主持人先以長繩將席地而坐的群眾圈起,慢慢地再用短繩圍出另一細圈,最終要求圈內人士進入一個小型「呼拉圈」之中,而大部分參與者均會跟從。其實,所謂「登門檻效應」,就是指當改變以緩慢的速度進行時,大家都不以為意,即使隨後的幅度較大,一般人也是難以察覺。回想香港的情況,當十年前反對派開始用「拉布」阻撓政府施政,有些人感到無傷大雅,但慢慢地情況變得惡化,大家又習以為常。然而,此實際上是在蠶食香港得來不易的競爭力。

一拖再拖 成本急升

瑞士洛桑管理學院最近公布二○一八年全球競爭力報告,香港從過往的第一位退居至第二位,其中「基礎設施」項目排名最低,由去年的二十名降至二十三名。雖然排名有升有跌是平常事,而且不同機構的排名準則均有差異,對待時高時低的名次亦毋須過分緊張,但從各項分數之中,可分析出香港現時的短板之處。

說到基建方面,香港深受立法會「拉布」的影響,工程撥款往往延遲批准,就如將軍澳跨海大橋,於○八年的估價為二十二億元,但其後一拖再拖,現今造價已增加至五十六億元。除了影響到建築成本,「拉布」還會造成工程界「一時餓死,一時飽死」。當然,「飽死」對業界也非好事,各地盤需要爭奪工人及機器,變相有機會影響到工程的質量。

有時候我會覺得,香港機場管理局是眾多法定機構中較有膽識的部門。雖然機管局是以商業方式營運,但一直恪守其理想使命,即「致力成為世界級的機場營運機構……為香港繁榮作出貢獻」。面對香港反發展的政治形勢,機管局以自行融資方式,填海造地建造第三條跑道,避免立法會不理性的審議拖垮工程。當然,不是所有機構都能有機管局的財力處理大型工程,但其具前瞻性的視野及敢於開拓的精神,是近年香港社會值得倣效的。

撇開大型工程或「拉布」不論,香港一些上個年代的辦事思維或手法,是應該進行更大幅度的改善。在現時物聯網已經普及的時代,香港許多公共部門的文書申請,仍然需要申請者遞交紙質表格。舉例來說,前幾個月房屋委員會開放今年度居屋申請,其辦法就是要申請者以郵遞或親身形式繳交表格。

慣性思維 不思進取

事實上,房委會只需撰寫一個網頁系統,讓市民登入遞交申請,既省卻大家使用紙質文件的不便,亦可減少職員處理表格的工作量。說到底,為何房委會不將申請電子化呢?不外乎就是慣性思維,認為過往做法「行之有效」,造成不思進取的現象。

反觀現時內地的民眾,對新事物的接受程度相當之高,許多政府文書已進行電子化,不出門已能處理大部分民政申請,省卻過往「跑部門」之苦。又例如,過往內地居民消費後,需收集一張張的發票用作報稅之用,但現時許多商家已設有電子發票系統,一個二維碼已完成相關程序。我同時亦相信,內地城市的長者懂得使用智能電話的比例,應比香港的為高。若老年人能夠使用智能電話,將會為生活帶來各種便利,又可減輕照顧者的壓力。

最後細心一想,我們現時積極開拓大灣區,為香港創造有利的機遇,但假若十年之後,香港仍然保持舊有的思維模式,而內地則快速地發展智慧型設施,那屆時的境地又是如何呢?也許,香港市民在不久將來前往內地,可能需要花更多時間才能適應當地生活,原因是其發展智慧型城市已拋離香港十數年,我們需要重新學習不同事物。如果真的如此,香港現時為何還有人堅持反發展思維,使「登門檻效應」繼續惡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