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糞便移植」療法 仍待研究

【本報訊】炎症性腸病成因未有定論,坊間以至醫學界對治療方法眾說紛紜。其中最千奇百趣的莫過是「糞便移植」,透過提取健康人士糞便,經內窺鏡注入患者消化道中,被指可令炎症性腸病病情緩解。香港炎症性腸病學會會長、腸胃肝臟科醫生許懿德指出,更有趣的是,這種療法早於東晉時期已被古人採用。

生物製劑紓病徵減併發

許稱,東晉時期由葛洪編著醫書《肘後備急方》,記載了有垂死病人「飲糞汁一升即活」,即將糞便開水服用治病,概念與現代醫學中的「糞便移植」有幾分相似。近年醫學界研究糞便移植,透過植入健康人士糞便於患者腸道之內,令腸道菌群回復至和諧狀態,用於難治性梭狀芽胞桿菌感染、腸易激綜合症、脂肪肝、自閉症等病症。

外國曾有醫學研究記錄有趣案例,「在瘦人身上,注入肥人糞便,瘦人亦變成了肥人」,可見捐贈者糞便影響大,需經嚴格篩選,糞便移植效用和副作用尚未明確,仍在研究階段。

至於近年經證實的炎症性腸病治療方法,以生物製劑為大趨勢,透過對抗致病基因因子,緩減病徵和出現併發症機會。不過,生物製劑可激活乙型肝炎和肺結核,用藥時需非常謹慎,而且費用昂貴,每年藥費達十萬元,全港只約有一成病人使用。許表示,寄望未來數年藥物價錢隨更多新藥推出而下降,令更多病人受惠。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