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本月初進入休漁期,市面海魚統統漲價,網上卻湧現「黑市海鮮」。有休閒垂釣人士在網上兜售鮮魚及介貝類水產等魚獲,一個群組的每周海鮮成交量可高達二百五十斤,交易額逾二萬元;部分更稱可提供刺身,涉非法出售鮮魚及無牌經營食物業。立法會議員斥港府對休閒垂釣監管過於寬鬆,倡設釣魚稅,以評估參與活動人口及其對漁業與海洋生態之影響。
「明天出油井星期二回來,需要南油(南海油田)魚食嗎?」貼文一出,群組成員隨即踴躍留言,預訂鮮魚。「排大雞魚、大池魚,同鱆紅!」不少釣魚或以魚槍打魚的發燒友,每日輪流將鮮海魚、介貝類水產、魚生、海膽刺身等「戰利品」放到多個網上平台出售。記者翻查其中一個群組的交易紀錄,單是過去一周的海鮮成交量估計已超過二百五十斤,涉款逾二萬元。部分賣家甚至提供優惠套餐,亦有人讓有意購買者叫價競投,儼如網絡版魚市場。
記者日前到香港仔避風塘視察交收情況,發現三名男子在碼頭卸下釣魚裝備及多個發泡膠箱,並在箱內取出各款鮮魚向前來的網友推銷。「雞魚、番薯魚一百蚊條,呢條石斑就四百蚊斤,香港街市搵唔到o架!」當時天氣酷熱警告正生效,一箱箱魚獲雖暴露在高溫下,惟仍吸引大批街坊圍觀,首半小時內已售出近半,有家庭主婦豪花七百元買下多條鮮魚。賣家指共帶回數十斤魚,全部均已放血兼冰鎮保鮮,由於租船所費不菲,故出售魚獲「幫補吓」。
此外,本港不少天光墟亦有黑市海鮮蹤影,香港仔海濱公園每日早上均有五至六檔魚販擺賣來歷不明的廉價魚,惟同樣有街坊捧場。香港漁民互助社主席楊上進表示,鮮海魚一般須經魚類統營處轄下的魚類批發市場出售,漁民需向魚統處繳付佣金,行內俗稱「抽水」。楊續指,自港府一二年底禁止拖網捕魚後,休閒垂釣活動市場迅速發展增長,加上釣魚人士前往的水域不時與漁民捕魚地區重疊,或多或少對整體魚獲有所影響。
休漁期本月初實施後,海魚供應減少,在街市經營魚檔的徐先生表示,海魚來貨價比先前貴約二至三成,擔心網上非法出售鮮魚風氣一旦盛行,或與街市魚檔造成競爭。「我哋全部經魚統處做嘢,舖位、燈油火蠟樣樣都係錢,網上賣實平過我哋。」售賣介貝類水產的海鮮檔販周小姐則認為,網購黑市海鮮存在較大風險,食用後感不適或難以追究。
「政府連有幾多市民會去釣魚都唔知,每人釣一條同每人釣十條,影響程度已經唔同。」漁農界立法會議員何俊賢批評,港府對休閒垂釣規管不足,建議倣效外地徵收釣魚稅,以統計相關活動參與人口,才能有效評估休閒垂釣對漁業與海洋生態之影響。「冇數據,結果就係大家互相推諉責任。」何俊賢認為,網上銷售海鮮並非不可取,現時經濟環境下單靠實體店舖亦難以生存,惟政府需深入研究如何規管,確保有關平台健康發展。
根據《海魚(統營)條例》,活海魚以外的鮮海魚須在魚統處轄下魚類批發市場卸在陸上及批發出售。違者一經定罪,最高可被判罰一萬元及監禁六個月。漁護署發言人未有回應過去一年涉非法買賣鮮魚的檢控數字。
食環署回覆指,《食物業規例》規定出售任何魚類均須申領新鮮糧食店牌照,而鮮魚、刺身及新鮮介貝類水產屬限制出售食物,販賣前須獲署方書面准許。無牌經營食物業,最高可被罰款五萬元及監禁六個月,另加每日罰款九百元。過去一年,署方就網上銷售食物涉及的無牌食物業處所共提出四十三宗檢控。
圖/文:專案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