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土地供應短缺,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日前展開公眾諮詢討論覓地建議。諮詢文件預計香港長遠仍欠地至少一千二百公頃,發展局昨於傳媒簡介會指出,以上短缺量「在數學上」可由新界北及東大嶼都會兩個策略增長區,從發展及填海所得的土地填補,但強調要視乎時間問題。有立法會議員指土地短缺量至今未有實數,質疑新界北及東大嶼填海取地的可行性,如果只是「假大空」的數學湊數,「擔心到頭來就得個吉!」
專責小組早前引述《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於諮詢文件預計香港直至二○四六年仍欠至少一千二百公頃用地。港府早前預計,發展東大嶼都會能提供約一千公頃土地面積,開發新界北能騰出約七百二十公頃土地,發展局官員被問到在港府發展新界北及東大嶼後就能「填補」一千二百公頃土地短缺量,從而不必採取開發郊野公園或填平水塘等具爭議的選項。發展局發言人指在「數學上可以冚到一千二百公頃短缺」,但強調當中牽涉不只純粹的數學問題,亦涉時間長短問題。發言人續指,目前當局對發展兩個策略增長區與否及細節均無定論,而發展東大嶼都會及新界北亦在土地供應公眾諮詢選項中,始終由市民選擇。
規劃署發言人解釋指出,一千二百公頃的短缺量是由政府、機構或社區、休憩用地(GIC用地)兼運輸設施,以及房屋和經濟商業用途三方面組成。當中以GIC用地兼運輸設施佔多達六成,達至七百二十公頃;至於房屋佔二百三十公頃,經濟用途則佔二百五十六公頃。
發展局發言人續指,目前對於土地需求是有增無減,只因短缺量尚未計入市民對改善居住空間、仍在進行長遠研究的建造業,以及回收業相關設施用地的需求,因此認為目前未有最近估算或實數都不重要,主要想讓公眾明白土地短缺,港府亦不打算在公眾諮詢期間再提出另一組數字令人混淆,料至年底會公布最新土地短缺數量。
立法會議員郭偉強表示,欠地至少一千二百公頃本身是概念性數字,仍未有實際短缺量,批評發展局於展開公眾諮詢前未有提供充分數據,「連基本資料都畀唔到,令人懷疑公眾諮詢後土地供應計劃能否確切執行。」他又提到曾與專責小組成員交流,獲告知不應由一至兩個選項負擔起所有土地短缺量,故他對於發展局指發展東大嶼都會及新界北兩個策略增長區能填補短缺的說法感到奇怪,「港府繼續使用斷估說法及含糊數字,會打擊市民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