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高壓推銷、疲勞轟炸或突然結業,涉預繳式消費的不良營商手法層出不窮,惟政府遲遲立法訂立冷靜期,令不少受害人被迫簽下長期合約,承受龐大金錢損失。有苦主曾兩度墮入預繳式消費陷阱,先因健身中心突然結業「中招」,及後又因時光共享套票無法兌現,蒙受雙重損失。他痛斥政府優柔寡斷太遲立法,罔顧消費者權益,稱「若一早立法,問題根本就可以避免!」
健身美容等服務行業常被投訴以不良手法推銷,廿二歲的梁先生三年前在健身教練高壓推銷下,以數萬元購買了健身中心California Fitness的兩年會籍及教練課程,但其後該健身中心突然結業,梁餘下大半年的會籍,無法追討款項。
禍不單行,去年因有推廣時光共享的公司以可領取獎品招徠,他稱因受到持續的誤導及威嚇式高壓手法促銷,終迫使他以三萬元購買旅遊套票,當時推銷人員聲稱該套票可平價購買機票及酒店,卻一直未有兌現承諾,他要求取消合約又不果,即使已向海關舉報,但因舉證困難,至今仍無法追討損失。
他批評政府遲遲未就冷靜期立法,變相令不良商家變本加厲,促請政府加快落實立法工作,真正保障消費者權益。他又認為,針對龐大金額的合約,七日的冷靜期仍是過短,希望政府可以把冷靜期延長至一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