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後真相時代,個人情感與個人信念具有取代客觀事實真相證據的可能性與現實性,事實真相未至,輿論狂潮已提前布陣。道德至上和政治正確成為輿論狂潮的主旋律,道德吃人、政治正確宰人已不是甚麼新鮮事,名人躺着中槍的事時有發生。生活在沒有事實真相證據的輿論狂潮時代,人們失去基本的安全感,網絡不但讓人們過上了美好的生活,也讓人們過上了恐懼的生活。
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我國穩定解決了十幾億人的溫飽問題,總體上實現小康,不久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解決主要矛盾,不但要過美好的經濟生活、社會生活、文化生活,還要過上美好的網絡政治生活,進而消除人們因網絡帶來的恐懼感。
第一,協商民主治理。網絡的政治參與實質都是輿論參與,輿論參與的溝通與交往居於核心地位,政治上的選舉投票即使存在,也僅具有投票的形式而鮮有實質內容。溝通與交往並形成輿論才是網絡的實質,溝通與交往從另一個意義上說就是協商民主,這包括對多元意識形態、多元利益、多元公共輿論的協商民主治理。
第二,法治治理。網絡法治治理是中共執政的目標。網絡法治治理是社會主義法治的重要體現,是加強人權法治保障的重要領域,是樹立法治觀念的重要場所,是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的重要平台,是善治的重要標誌。網絡法治治理既要對公權予以約束,也要對民權予以保障,奉行法治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
第三,制度治理。制度的公平與否,決定着網絡公平治理與否。制度公平,網絡治理才會公平,才會實現網絡公平治理。網絡治理是制度之下的公平治理。經濟和社會意義的公平不能搞平均主義,涉及到的是相同者相同對待,不同者不同對待,它以承認社會不平等為前提。網絡治理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公平化治理。網絡公平治理是有邊界的治理。網絡言論自由必須有邊界,這包括法治邊界、制度邊界、理性邊界、道德邊界、責任邊界。
第四,司法正義治理。正義首先是程序的正義,其次是實質正義。程序正義大於實質正義,程序正義優於實質正義。沒有程序的正義,僅追求實質的正義,或者把程序正義與實質正義順序倒置,既破壞了程序正義,也破壞了實質正義,最終走向正義的反面。符合憲法和立法程序,才能體現正義。網絡科學立法是司法公正的重要前提,網絡民主立法是司法公正的重要保障,網絡合憲性檢查是司法公正的關鍵部分。
第五,安全治理。網絡治理體系必須堅持國家利益至上,以人民安全為宗旨,要以政治安全為根本,要以統籌全局為目標,建立以總體國家安全為核心、以公共權力為主導的多中心治理、多方位治理、系統化治理、法治化治理、政策性治理、應急性治理,且能使各種治理協調一致的治理體系。
第六,生態文明共生的治理。環境包括政治環境、經濟環境、社會環境,這裏主要是指生態環境,生態文明是生態環境的關鍵和核心內容。生態文明治理是生態觀念共享式治理、生態維權式治理、多元性治理。
社會主要矛盾轉化決定着網絡治理轉型的客觀必然性、必要性和緊迫性,網絡治理必須隨着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實現根本性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