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肉獸」注意,紅肉含高嘌呤,進食過量增痛風發作機會,不僅患處持續感劇痛,嚴重者甚至於關節結成一粒粒痛風石。風濕科專科醫生表示,痛風石可大如乒乓球,「卡死」關節影響活動能力,甚至侵蝕關節導致變形。經常外出用餐的職業司機,以及需飲酒應酬的打工仔高危。
風濕科專科醫生余嘉龍表示,痛風是由體內尿酸水平過高引發,當尿酸積聚於體溫較低的末梢關節,會形成結晶,即痛風石雛形,大多先發於腳趾公外側的「波子骨」。自身免疫系統嘗試移除這些晶體,或引起痛風發炎和疼痛,「當免疫系統想移除結晶就會紅腫痛熱,最初仲移除到,之後愈發愈密,愈來愈痛。」結晶愈積愈大粒,甚至於足踝、手肘等關節發作,嚴重者可能痛到「行唔到」,要坐輪椅。
余續指,五十至六十歲是痛風發作高危年齡,但亦有年僅廿多歲的年輕病人。痛風石可侵蝕關節,令關節變形,影響活動。積聚痛風石的位置易碰撞擦傷,若積聚於腎臟即形成腎石;病人心血管病和中風風險均較高。
尿酸來源之一是從食物中攝取的嘌呤,余舉例,高嘌呤食物包括紅肉、海產、老火湯、啤酒。酒精會令身體較難排出嘌呤,「最典型是病人前一晚打邊爐飲完酒,夜晚睡覺時急性痛風發作痛醒,痛得好犀利。」部分人遺傳體質較易積聚尿酸,更需注意飲食節制。
余嘉龍指出,職業司機經常吃飯盒,多肉少菜、加上飲水不足,從肉類攝取的嘌呤難以排出,屬高危一類。經常應酬飲酒亦增風險。魚排員工可能較常吃高嘌呤的海鮮亦易發作,余見過賣魚男的膝蓋後有「五蚊銀」大的痛風石,剛好「卡」於膝蓋導致不能屈曲,走動困難。
要預防痛風,最緊要食得清淡。打工仔難免外出吃飯應酬,余嘉龍建議「一餐濃一餐清」,平衡嘌呤攝取,日常生活習慣要注意健康。他說,有婆婆因痛風石求醫,她的三個兒子中有兩個亦先後確診痛風,追問之下發現無病的兒子原來平日茹素和熱愛運動,顯示留意飲食和生活習慣可擊退痛風。治療方面一般處方生物製劑、類固醇或消炎藥,康復人士應戒口以免復發。
本欄與香港私人執業專科醫生協會和公共醫療醫生協會合作,推出醫學專題報道,每月最後一個周五刊登。
記者張汶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