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強調主要矛盾的轉化,即主要矛盾由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的矛盾,轉為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社會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解決這種矛盾需要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互聯網等多方面入手,經濟是基礎,政治是保證,文化是軟實力,社會要和諧,互聯網治理要轉型為公平治理。
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使悶聲發大財進入了2.0版。如果說1.0版是要富要吃好喝好的物質層面佔主流,那麼2.0版就是精神追求佔主流。物質層面的需要由主導地位變成非主導地位,精神層面的需要由非主導地位升為主導地位,物質決定意識的時代變成了精神對物質具有反作用的時代。
精神對物質反作用的時代,是追求精神自由的時代。精神自由不是退歸於內在的城堡,否則在監獄也會有精神自由。精神自由在於個人自主,個人自主既是對物質主義的反思,也是對社會整體精神的超越。人活着究竟是為了甚麼,成為反思的主題。主動思考死亡會成為讓精神好好活着的重要理由,生與死這是一個問題,將成為反思精神生活的焦點。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源於自主性人生的價值和意義。
精神自由,物質才能自由,才有支配自己財富的自由。人類發展的歷史,是多軸心相互交錯的歷史。從觀念決定論的角度來說,人具有甚麼樣的觀念,就具有甚麼樣支配財富的方式方法。精神不自由,即使有巨額財富,也是一個精神赤貧者。所謂的巨嬰國,講的就是精神貧困的道理。
精神自由得自我解除外在的物質和精神枷鎖,防止外在的強制與干預。有時候溫情脈脈的各種形式的家長制,會以蠶食的方式抽空精神自由的水潭。
政府不能代替個人來追求美好的生活,政府只需要為個人的美好生活提供服務和基礎設施。如果政府代替個人追求美好的生活,只會導致政府本身的美好,個人與社會沒有了自主性和獨立性,也就沒有了美好的生活,有的只是千篇一律的生活。政府所好畢竟不是民之所好,民之所好難以整齊劃一。
社會不能代替個人來追求美好的生活。人都有一種追求社會承認的本能和訴求,社會承認如果是基於傳統、習俗、習慣、文化,個人追求社會承認就是自我閹割個人的美好生活,降低自己的物質和精神生活水準,尤其是降低自己的精神水準。在一個消費主義的時代,通過炫富、炫地位、炫權力、炫關係來展示自己的幸福生活,劇透着自己的精神和心靈空虛。
他人也不能代替個人追求美好生活,正如父母的美好生活不是孩子的美好生活,家長制只會讓孩子的美好生活毀於家庭。父母總是打着愛孩子的旗號讓孩子過美好生活,結果卻以愛的方式絞殺了孩子的獨立性和創造性,天才也會因父母的溺愛被提前謀殺。
精神懶人是沒有資格追求自己的美好生活的,也沒有辦法創造自己的生活。《國際歌》唱得好,從來沒有甚麼救世主,一切全靠我們自己。那些試圖一夜暴富的人是沒有資格追求美好生活的,他們被富異化為動物,被富異化為財富的奴隸,被富異化為行屍走肉。以商品財富為拜物教的人,從上到下都布滿了人生污垢。
追求美好的精神生活必然由個人來追求,由個人來創造。美好的生活屬於那些精神自由的人,精神自由的人才能創業,在創業中創新,在創新中創業。美好的生活屬於追求多元化的社會,多元化的社會才會有自由的個體。開始他們是異類,後來他們就是領軍者。在精神自由的時代,馬雲一樣的領軍者,將會退出歷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