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難為風氣薄 創新遭遇人才荒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客觀環境對一個地方的居民性格、經濟發展模式以至科研風氣都有深遠的影響。港府鼠目寸光,教育急功近利,產業結構畸形,一般市民熱衷炒樓炒股希望一夜發達,而精英學生則爭相投身醫療、金融、法律等熱門專業,科學淪為冷門,研發人才欠缺,有意發展創新科技卻沒有適合的土壤,導致香港競爭力江河日下。

對於香港科研風氣浮薄及人才荒的問題,香港科技大學首位女副校長葉玉如深有體會。目前在科大的研究生中,本地生只佔一成四,海外生佔一成六,其餘七成都是內地生,而科大的現狀只是冰山一角。有統計數字顯示,在全港「八大」的研究生及博士生中,本地生平均僅兩成,八成為海外生及內地生,當中內地生佔了大半壁江山,有人批評香港的學術研究不是國際化,而是內地化,並非沒有根據。

英雄莫問出處,人才來自哪裏其實不重要,重要的是學成後是否扎根香港、貢獻香港,可惜的是,這些年來港求學的多,留下奉獻的少,香港只是被當成跳板,港府投下的教育資源變成「為人作嫁衣裳」。究其原因,香港缺少科研風氣,也沒有相關產業可供發揮,英雄無用武之地,連有志科研的本地生也不得不向海外發展,何況外地生呢?正如大名鼎鼎的大疆無人機,創立者是內地生,曾在本港科大讀書並創業,最終還是回流深圳大展拳腳,設想當初留在香港,能有今日的成就嗎?

有比較才有分別,深圳之所以能從香港的產業加工廠搖身一變為中國的硅谷,靠的是政府大規模投入,靠的是不拘一格降人才,深圳甚至特別在南山區開闢了一個環境優雅、鳥語花香的「人才公園」,嘉獎對深圳蛻變功勳卓著的人物,香港又做了甚麼?

一言以蔽之,香港在發展科技方面天殘地缺,既捨不得投入資源,更不懂得培養人才,前特首曾蔭權揚言單靠金融業就足以養活一千萬人口,充分反映其短視及無知。另一方面,香港研發投入不足經濟產值的百分之一,莫說無法同南韓、新加坡及深圳的大手筆相提並論,連第三世界都不如,歷屆港府揚言重視創新,不過是葉公好龍。

在最新一份財政預算案中,港府宣布投資五百億元於創新科技,為上一年投入的五倍,數目相當可觀,算是一個進步。然而,由於資金以基金方式儲存,加上申請手續繁雜,不少人質疑港府玩的是左口袋放右口袋的把戲。就算港府洗心革面,真心投入真金白銀,最終能否開花結果也還是未知數,當年的數碼港淪為地產項目就是最佳例子。

無錢萬萬不能,有錢也不是萬能。說到底,二十一世紀的競爭是科技的競爭,核心則是人才的競爭,需要全面配套的政策,需要濃厚的科研風氣,如果港府以為只要砸下錢就能脫胎換骨,培養出新的經濟增長動力,那是太傻太天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