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泥石壩 深井首試點

雨季來臨,土木工程拓展署轄下的土力工程處率先在深井泥石壩安裝監察器,當發生泥石流時,該處可以第一時間知悉,有需要時預警居民疏散。該處以深井泥石壩為試點,在今個雨季收集數據,將來希望全港二百五十個泥石壩都變成「智能泥石壩」,應對氣候變化。

本港正面對極端天氣的威脅,單是去年下半年,天文台共發出五次八號或以上的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當中「天鴿」更是十號波。是天文台自一九九九年後,再次一年內掛五次八號或以上風球。颱風帶來不穩天氣,一旦出現持續降雨,有機會觸發山泥傾瀉,政府每年均收到約三百宗山泥傾瀉報告。

與中大合作 「度身訂造」

土力工程處處長潘偉強表示,近年有三個因素增加山泥傾瀉風險——近山發展、氣候變化、斜坡老化。該處設計斜坡防治工程時,考慮到十年或廿年出現一次的極端天氣,若標準訂得太高,不合成本效益。他強調:「即使發生山泥傾瀉,希望盡量減低影響到可接受風險,而不會做到百分之百無甩漏。」

該處其中一項新猷是「智能泥石壩」,即在泥石壩安裝感應器,當有沙石沖向石壩,感應器便透過無線電通知該處。潘偉強說,當知道有沙石沖至,幾小時後或有第二波,讓該處有時間反應,有需要時疏散居民。該處曾於外地購入感應器試用,但效果未如理想,於是與中文大學合作研究,為本港環境「度身訂造」適合的感應器。

每年僅鞏固30幅斜坡

在過去幾十年,該處記錄了十萬個山泥傾瀉地點,每年挑選三十幅有機會山泥傾瀉的斜坡來做鞏固工程。潘偉強坦言,山泥傾瀉受雨量和土壤狀況等因素影響,難以預測。

港府興建深井泥石壩緣於深井新村一九九四年發生山洪暴發,造成一死十三傷,六百立方米泥石從寮屋區後約二百米遠的山坡沿山溪沖下,政府事後築建泥石壩攔截,阻擋由溪澗上游沖下的泥石,減低山下居民的風險。二○○八年時,東涌裕東路亦發生嚴重山泥傾瀉,土木工程拓展署斥資六千三百萬元進行防治工程,建造四個泥石壩及一個防禦網,用以抵擋天然山坡在大雨剝落的泥石碎石屑,該工程亦同時加入環境美化措施,令斜坡外觀與周邊環境融合。

記者 甘銘添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