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百舸爭流千帆競發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去年中國經濟平穩增長,經濟總量首次突破八十萬億元人民幣,十強城市GDP排名基本不變,依然是上海領頭,北京、深圳和廣州等城市緊隨其後。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上海和北京經濟總量早就超越香港,深圳和廣州也後來居上,重慶和天津則亦步亦趨,有如百舸爭流,千帆競發,唯獨香港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可謂相形見絀。

初步數據顯示,深圳去年GDP超過二萬二千億元人民幣,廣州也達到二萬一千五百億元人民幣,以目前的匯率計算,兩者都超過二萬六千億港元;而香港GDP預料只有二萬五千多億港元,過去的領先地位從此一去不復返。

實力逆轉 後來居上

深圳廣州雙雙超越香港,折射了兩地經濟實力對比的逆轉,是內地發展一日千里、香港停滯不前的必然結果。而且這還只是剛剛開始,隨着內地持續以中高速發展,一線城市固然會愈拋愈遠,二線城市也會後發先至,香港繼續原地踏步,遲早淪為三、四流城市。

有人也許會說,不能以GDP論英雄,這只能衡量經濟總量,不能衡量經濟質量。沒錯,GDP並非衡量社會發展的唯一指標,但起碼可以衡量經濟發展速度,可以體現一個地方的經濟活力。事實上,近年內地城市並非單純追求GDP數量,而是同時追求GDP質量,與香港一河之隔的深圳更是全力發展創科產業,由過去的低端加工製造基地蛻變為舉世矚目的科技重鎮。

數字可以說明一切。深圳全社會每年科研投入逾九百億元,佔GDP比重超過百分之四。單是過去一年,深圳就籌建了八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新組建諾貝爾獎科學家實驗室三家、基礎研究機構三家、製造業創新中心五家、海外創新中心七家;新增福田區、騰訊等三家國家級「雙創」示範基地;新設新型研發機構十一家、創新載體一百九十五家;新增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三千一百多家,累計達一萬一千二百家。由此可見,深圳被譽為「亞洲矽谷」,絕對是實至名歸。

政治作怪 自我沉淪

反觀香港數十年如一日,來來去去依靠所謂四大支柱特別是金融業支撐大局,說白了也就是靠炒樓炒股過日子。港府多次揚言要發展科技產業,還要打造甚麼智慧城市,可惜坐而論道,至今沒有任何寸進。春不種,秋無收。香港科研投入佔GDP比重還不足百分之一,根本無法與深圳相提並論,發展科技產業和智慧城市只能淪為空談。

港府高官自我安慰,認為香港和內地的經濟總量比例,由二十多年前約兩成下滑至近年不足百分之三,這是很自然的事,香港只要像過去一樣保持「靈活走位」,一定可以因應國家經濟發展的大勢,在國家繼續深化改革的過程中,仍然能夠扮演獨特角色,發揮所長。這顯然是阿Q精神,香港故步自封,優勢漸失,競爭力每況愈下,「靈活走位」云乎哉?在中國城市綜合競爭力排名中,香港已連續三年屈居於深圳之下,深圳最近更撤銷有三十五年歷史、俗稱「二線」的經濟特區管理線,意味加速全市一體化發展,在粵港澳大灣區規劃中勢必擔當主導角色。而香港除了吃老本之外,根本看不到有甚麼作為,將來注定只能淪為配角。

「昇平歌舞難長久,高朋盛宴有竟時。」曾經創造無數經濟奇迹的香港,如今淪落到如此地步,歸根究柢皆因政治作怪。回歸後整個社會陷入政治泥沼,各種爭拗沒完沒了,經濟民生沒人關心,怎麼可能不沉淪?最匪夷所思的是,全世界爭相乘搭中國經濟快車,反而香港有些人逢中必反,連普通話也被大學生視為洪水猛獸,寧非咄咄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