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經濟規模超越香港,這是值得香港深思的。上世紀七十年代深圳是邊境小鎮,比不上現時內地一般的村落;但三十多年便演變成為二千多萬人的大城市,經濟大於香港,增長速度為百分之七至八,國際上被譽為硬件的硅谷。或可以說內地是傾全國之力支持深圳,但為甚麼國際上也有同樣的做法,成績卻遠遜於深圳?而內地同樣是傾全國之力支持香港,結果是香港把從內地賺的錢大部分轉移海外,也幫內地的貪官把萬億元計的國家財富經香港運往國外(主要是美國),在香港產生不出經濟增長的動力。此消彼長,特別是深圳世所罕有的高速增長,應該使毗鄰的香港有所反思。
反思之一當然是香港全面拋棄製造業,創出國際上少有的例子。新加坡的發展挑戰與香港相類似,條件更遜,卻堅持保留一定比例的製造業,以保障就業(包括中層職位),發展知識,投資於本地的人才與經濟基礎。香港排除製造業,變成全面的金融化、房地產化,既留不住錢,也培養不了知識與人才。泡沫是無法支撐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貧富懸殊加劇更加深經濟困境和社會不穩。
反思之二是香港為何要隔絕於內地之外。二十年的回歸見不到香港與珠三角的協同發展,反而在過境基建、制度契合等各方面處處刁難。一國兩制本是制度對沖帶來優勢,香港卻弄成內地資金外逃的機制與平台,損人不利己。香港與珠三角從應該合作變成排斥性競爭,損失的是香港不能移民的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