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港鐵延誤不斷 應進行深層次檢討

上星期,對於許多住在新界的上班族來說,一定會記得東鐵線延誤事件。當時整條東鐵線全面癱瘓,迫使數萬名乘客進退不能,甚至一度要在寒冬的戶外等候臨時接駁巴士。再翻查資料一看,港鐵延誤的情況又是屢見不鮮。究竟一直走向「國際化」的港鐵公司,是否在內部管理上出現問題呢?

東鐵線硬件老化

自二○○○年以來,香港政府推動「以鐵路為骨幹」的交通發展政策,意即以鐵路系統承擔大部分運輸需求,而巴士及其他交通工具只擔當輔助性質。的確,此政策亦間接促成香港的區域發展,沿着鐵路系統進行規劃,有助降低開發地區的交通基建成本。多年以來,「鐵路骨幹」政策一直運作良好,為香港提供優質的大眾運輸工具。猶記得,數年前在「違法佔領」期間,整個中西區的道路網絡陷入癱瘓狀態,幸得港鐵仍能保持運作,致使我們的城市不致完全停頓。

不過,港鐵近年延誤事件頻生,當中以東鐵線尤為明顯。去年五月,一條位於旺角東至紅磡的架空電纜斷裂,導致停駛接近四個半小時;一六年八月,一條位於北區的東江水管爆裂,食水淹沒部分路段,列車服務因而需要停頓。雖然部分延誤事件是與不可控因素有關,但東鐵線硬件過度老化亦是當中不少延誤的主因。上周的情況正正就是信號系統出現故障,而後備系統亦無法成功啟動,終使整條東鐵線陷入癱瘓。前九廣鐵路主席田北辰指出,後備伺服器的設置目的,在於當主伺服器出現問題時可直接無縫交替對接。今次事件的確是較為罕見,但在一九年完成全面更換信號系統前,列車服務不穩定的情況可能還會重複發生。

值得關注的是,港鐵公司不單是列車服務穩定性受到質疑,近年管理的風氣亦是相當僵化。就如數年前處理攜帶大型樂器的爭議上,港鐵推出登記制度化解問題,但到目前為止,我仍不理解登記的用處,為何不能對有關樂器直接進行豁免?試想想,西九文娛區落成後,必定有外國音樂家需要攜帶樂器前往表演,若他們選乘港鐵又沒有事先登記的話,是否又會被拒之門外?

政府須從旁監察

同樣地,港鐵在處理無障礙設施問題上,不知道應說他們保守還是得過且過。有些地區需在站內加建升降機系統,但港鐵回應總是愛理不理,最終從研究到規劃,再由落實到落成,前前後後用上七至八年時間,足足是兩屆區議會的長度。對於一些傷健人士來說,港鐵服務又是否真的做到以人為本?

最令我氣憤的,就是高鐵工程的延誤事件,需要立法會額外再增撥一百九十六億元。雖然高鐵工程涉及眾多的範疇及極其複雜的因素,但不論是政府或是立法會的調查委員會,均指負責工程的港鐵有一定的責任。就如在一四年的一場「黑雨」,將元朗段的地底鑽挖機「樊梨花」浸毀,以致相關項目推遲九個月才完成。不過問題卻是,為何港鐵當年沒有做好工地的防洪工作呢?又如高鐵西九龍總站的進度,上交立法會的文件顯示已挖至地下四層,但後來卻被揭發只有側翼小部分完成該挖掘深度。當然,政府是有責任監管,但港鐵在工程中根本就是管理混亂,做法有欺上瞞報的嫌疑,終使行政總裁及工程總監相繼離任,也為高鐵項目引來更多不必要的討論。

值得一提的是,政府作為港鐵大股東,對其內部運作有着不可推卸的責任。市民是不能忍受頻繁的延誤,也不能接受種種不合理的管理問題。在今天講求「國際化」的港鐵公司,還真望它先好好關顧本地市場,而政府亦須從旁監察,做到市民心目中應有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