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關節 復康運動不可缺

年紀大,關節壞。部分病人因關節勞損,需做手術換關節。物理治療師提醒病人,單靠手術而疏於做復康運動,可導致永久長短腳、膝蓋不能完全伸直或屈曲困難,甚至可能要再換關節。東區醫院為病人度身制訂復康運動小冊子,於病人要做的動作旁貼上QR Code,病人和家屬用手機「嘟一嘟」,即可看到各個動作的示範動畫,有助他們在家做正確運動,盡早健步如飛。

東區醫院一六至一七年進行一百七十宗全膝關節置換手術,八成六是六十五歲或以上長者。該院物理治療部部門經理溫淑盈表示,病人手術前後都要做物理治療。因開刀於皮膚及組織造成傷口,術後組織發炎,若活動量不足,發炎組織會結成僵硬及黏連疤痕,降低組織彈性,影響關節活動幅度和能力。

需每日敷冰郁動腳踝

該院二級物理治療師陳義安說,物理治療早於術前一個月展開,以增加膝關節及腿部肌肉強度。病人術後一至兩天,一落地即要做復康運動,拉鬆組織及防止膝關節僵硬。出院後要靠病人自律,回家每日做指定運動及冰敷傷口,每日需做兩至三次運動,每次約二十分鐘。復康運動包括郁動腳踝和腳趾,以免久臥在床令血管栓塞,並敷冰為膝蓋消炎止痛;術後膝蓋未能屈曲及蹬直,要多練習改善,並逐步以助行架、拐杖輔助及獨立行路,回復術前生活水準。

訓練不足可致長短腳

東區醫院一級物理治療師文鎮邦表示,過往約七至八成病人術後乖乖做運動。他笑言病人是否勤力,一覆診就無所遁形,「出院後一至兩星期回來檢查,一看(膝蓋伸直)幅度就知道,如無敷冰都好易好腫。」他指出,若肌肉訓練不足,術後半年肌肉繃緊,改善空間減少,例如膝蓋伸不直導致長短腳,難以屈曲令上落樓梯困難,行路「趷吓趷吓」,容易跌倒,「隻腳屈唔埋,坐港鐵戟親人,自己又受傷。」不過,太勤力運動但做錯亦不理想,文表示,不少病人做錯壓腳動作,把小腿凌空踢腳,未必增活動能力,甚至可能令發炎惡化,「做完還是腫痛,膝頭大過髀。」

文表示,於訓練單張加入動作指導QR Code,病人可看着動畫做指定次數的運動,家人亦可參與及協助病人完成復康。溫淑盈說,計劃逐步把QR Code融入其他手術前後的物理治療,包括乳癌復康。

全膝關節置換手術後運動

1. 伸直膝部:仰臥,毛巾捲放於患腳腳踝下,收緊大腿肌肉,膝部向下壓。

2. 強化四頭肌:仰臥,放奶粉罐到患腳膝下作支撐,腳趾朝天慢慢把腳伸直。患腳可繫上沙包增加難度。

3. 屈曲膝部:坐下,毛巾捲放於患腳膝下,好腳腳踝疊住患腳往後推。

記者 張汶樂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