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政府公布構建智慧香港的藍圖,只是一場笑話鬧劇。
例如智慧出行,假如是二十年前提出的,還可算是智慧;今天提出,還要二○二○年才推行,應該可符合「慢活」(Slow life)。或許特區政府負責科技創新的官員正享受着悠閒地慢活,問題是他們高薪厚祿可以慢活,香港社會在回歸二十年也同樣地遲緩不發展,今後是不是還要這樣下去呢?
特區政府提出的巴士資訊牌顯示班次的實時資訊,在其他國家,包括東歐國家早已通行。路上的交通狀況,香港現時準備設置探測器提供資訊,未免落後,技術手法亦顯得貧乏。為甚麼不可即時實現手機和網絡即時顯示交通狀況,政府綜合整合,且可個別定製個人化的資訊,提供給使用者;可否不是只供商業化的手機用戶和數據網絡聯網,而是如我不停地建議、全港覆蓋的免費WiFi服務?
電子道路收費計劃屬老掉牙的項目,翻炒又翻炒還是一事無成。現在不能再只是為了收費,更應是建設智能道路,用車聯網提供道路狀況、行車最佳路線,乃至道路地區的空氣污染程度等。把汽車、貨車、公共交通工具完全聯網,才是智慧出行的連接,也才可稱智慧。自動駕駛試驗計劃是抄外國,卻分辨不出私人用車與公共用車的性質差別。香港連電動車也未普及,何必奢言自動駕駛呢?
至於建立行人友善環境,連中環等地也不敢禁車來減污染,方便行人。只是連接幾條行人天橋便算智慧,這樣的智慧未免過於低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