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接薄扶林道山腰至海傍的山道天橋,橋底一支支巨型石柱穿梭於石塘咀舊區之中,遮蔭的斜路成為區內獨特的公共空間。橋底每月舉行西區墟市,二十多位檔主在山道橋底擺檔,售賣各類二手衣物和家品。這一期一會成為西區居民互相幫助,情感牽繫所在。但自從西港島線通車,港鐵出口直通山上山下,山道人流銳減。為了留住街坊的腳步,有社區組織集合一班檔主、建築師和學生義工,開展一場「留有餘地」社區空間營造計劃,利用區內的物資設計一件件傢俬,建構理想的山道橋底空間。
「我哋好想留番啲小朋友喺度,重現街坊同小朋友聚埋一齊嘅情景」,西區墟市負責人黃嘉儀指,區內一直缺乏兒童遊樂設施,小孩留在社區耍樂的時間愈發減少;而落戶山道五年多的西區墟市,由於斜路坡度大,檔主擺放貨物時困難重重。為了解決以上兩個問題,明愛莫張瑞勤社區中心聯同非牟利建築事務所多磨建社八位設計師,以及十三位國際學校學生,與一班檔主開會商討,設計並落手打造一件件「取於社區、用於社區」的傢俬。
一棵棵猶如聖誕樹的綠色魚網支架,上面掛的不是閃亮的裝飾球,而是檔主出售的二手衣物。地上一個個色彩鮮艷的巨型冬甩,原來是由廢棄車胎改造而成的小圓櫈,鋪上木板竟又變成一張小茶几。「年輕人有好多創意,在乎我哋點樣製造空間畀佢哋發揮。」黃嘉儀稱只要與年輕人建立夥伴關係,他們便會願意將想法講出來。
有份參與計劃的建築師Maggie指,由於山道是一條大斜路,檔主擺檔時有不少限制。「我哋見檔主開檔時,發現佢哋好少地方掛嘢,只可以放喺地下,而地下又好斜,擺同睇都好困難。」設計時除考慮物品擺放時是否穩固,物料本身亦不能太重,要易於運送、摺合和收藏,最後團隊想出了用竹、魚網和車胎等物料打造傢俬。
這次活動着重社區參與的過程,除了邀請三名西貢漁民向學生傳授編織魚網的技巧外,鄰近的店舖亦一呼百應。先有車行捐出廢棄車胎,再有畫室提供電力。有裝修店師傅眼見義工們為切割木板而苦惱,主動借出機器協助。有唐樓住戶提供空地供大夥兒擺放物資,街坊經過亦主動留低幫忙,社區熱烈的回響令他們十分動容。
售賣手做圍裙的檔主Nancy參加墟市多年,「大家好似屋企人咁,建立咗份深厚感情」。她指檔主之間會將不需要的物件拿出來平賣,大家不在乎賺多少錢,只希望互相幫忙。「對呢個墟市有感情,希望睇吓點樣可以做好啲,令墟市更有特色。」
原本寧靜的山道再次熱鬧起來,路經的叔叔好奇地觀看學生編織魚網;穿校服的幼稚園生在遊戲攤檔上流連忘返;幾個提着菜籃的家庭主婦聚攏閒聊;一對年輕男女駐足挑選攤檔上的貨物。山道天橋依舊,屹立在斜坡上為居民遮蔭,這一動一靜,堪稱山道最美的風景。
圖:吳啟偉、朱偉坤
文:楊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