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全國人大常委會香港基本法委員會主任李飛昨日在港主講「在國家憲法及《基本法》下香港作為特別行政區的角色及使命」,條分縷析,正本清源,點明香港特區的來源、定位及未來發展方向,闡述中央對香港全面管治權的深刻內涵,既是對港獨的當頭棒喝,也是對港府的暮鼓晨鐘,更為二十三條立法吹響號角。
香港人對李飛並不陌生,每逢香港關鍵時刻或中央有重大決策,李飛就會受命前來,其釋疑解惑的儒雅風度,單刀赴會的從容淡定,對一國兩制的精確把握,都令人留下深刻印象。李飛今次來港同樣負有重大使命,中共十九大標誌中國進入新時代,作為中國一部分的香港也要與時俱進,尤其是國家主席習近平強調「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方針,牢牢掌握憲法和基本法賦予的中央對香港、澳門全面管治權」,為未來三十年的中央對港澳政策定下基調,指明方向,李飛此行,就是對「全面準確貫徹」及「全面管治權」作出具體說明。
李飛底氣十足,不辱使命,其演講分成三層意義,首先是「香港特區從何而來」,其次是「香港特區在國家體制中有何種地位」,其三是「香港特區應該做甚麼」,邏輯清晰,層層深入,娓娓道來,意味深長,令人如飲醇醪,茅塞頓開。他特別引用「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來強調中國憲法與香港基本法的關係,中國憲法是設立香港特區、實施一國兩制最根本、最權威的法律依據。沒有中國憲法,就沒有基本法;而沒有基本法,就沒有香港特區及一國兩制。李飛特別提到,國家領導人最近談及一國兩制時,都會同時談到國家憲法和基本法,說明這種說法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鑼鼓聽音,聽話聽聲,李飛不厭其煩重申中國憲法與基本法的關係,當然不是無的放矢。一直以來,反對派眼中只有香港基本法,沒有中國憲法;只談兩制,不談一國,完全是別有用心,刻意製造香港與內地、基本法與中國憲法的對立,企圖將香港變成獨立或半獨立的政治實體。更令人氣餒的是,中央政府以前沒有端正做主人翁的態度,遇到問題繞道走,一味和稀泥,而主管港澳事務十多年的廖暉,任內更是從未就香港問題發表過一句講話,結果不僅放棄全面管治權,亦將一國兩制的詮釋權拱手相讓。反對派勢力之所以不斷坐大,進而開出港獨、自決等惡之花,外部勢力的支持固然不可或缺,但最根本原因是中央錯誤地將「五十年不變」理解為「五十年不管」。直至習近平上台,對港政策撥亂反正,情況才有所好轉,李飛今次演講來得十分及時,將顛倒了的關係再顛倒過來。
孔子說,必也正名乎!既然有人故意拿基本法抗衡中國憲法,以兩制挾持一國,混淆視聽,中央不妨考慮在基本法前面冠以「中國」之名,變成《中國香港特區基本法》,如此一來,有助釐清香港是中國一部分、基本法源於中國憲法的來龍去脈,符合一國兩制的政治現實。名正則言順,言順則事成,中央及港府今後打擊港獨及自決派勢力,也就師出有名。
當然,要從根本上剷除港獨勢力,除了要打好輿論戰,更要打好法律戰,二十三條立法勢在必行。二十三條立法本來就是香港的憲制責任,當年功虧一簣,至今束之高閣,惡果已經顯現,香港付出慘重代價,反觀澳門一早完成憲制責任,避免了澳獨問題。如果說,十多年前人們對二十三條立法的必要性或者有不同看法,今時今日,相信大部分香港人樂觀其成,至少不會如以前般抗拒,立法的契機已經成熟。
中央從維護國家安全出發,順應民意,從未如今日這樣發出二十三條必須盡快立法的信號,問題在於港府是否全力配合。政務司司長張建宗表示,本屆政府未來還有四年多時間,可以找到推動立法的時機,現在最重要的是創造良好氣氛,擺明仍是「拖字訣」。另一方面,有反對派政客揚言,如果強行推動立法,勢將激化中港矛盾,這同當年以「佔中核彈」威脅中央,可謂異曲同工。今屆政府有可能以立法「氣氛」尚未形成為藉口,對中央陽奉陰違,不到最後下台時刻都不會推動立法,以便將燙手山芋推給下屆政府,情況正如前特首曾蔭權將國民教育推給接任的梁振英,這一幕早已屢見不鮮。
可以說,二十三條立法能否成功,關鍵不在於港府,而在於中央。畢竟今時不同往日,中央不僅有意志,也有手段,相信會先讓本港自行立法,如果受到阻撓,中央隨時可能將內地《國安法》納入基本法附件三,再由香港本地立法,如此一來,港府失去拖延立法的藉口,而反對派如果繼續反對,就是對抗一國,大逆不道。眼下正在進行的高鐵一地兩檢「三步走」方案,以及《國歌法》的處理方法,就是試金石。可見中央早有準備,不管反對派如何拚命反對,也不論港府是否消極怠工,二十三條立法都是箭在弦上。李飛今次南下特別闡述中國憲法與基本法的關係,就是先做輿論鋪墊,勿謂言之不預也。
江山代有英雄出,各領風騷幾百年。時代不同了,從南海風高浪急轉趨平靜,到美國總統特朗普對中國前倨後恭,再到法國總統馬克龍驚呼「睡獅已醒」,在在反映中國崛起不可阻擋,連西方大國也要適應中國崛起,香港反對派也不可能完全昧於現實,繼續頑抗無異「螳臂當車」。國家強,地方強;國家硬,地方硬,有中央作堅強後盾,我們有理由相信,香港「一國兩制」一路走來雖然曲折坎坷,但前途必定一片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