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鄭月娥的施政報告致謝議案料可獲得通過,皆因地區直選民主派議員只餘十四席,失去分組點票否決權,在建制派護航下,獲致謝應無懸念。問題是,一年一份施政報告乃特首分內之事,難怪惹來討論:為何做完該做的事,要七十個薪津十多萬元的「尊貴議員」花三日來討論該不該多謝你?社會撕裂,民生多艱,怎不用來討論其餘急切的議題?
一個殖民地時代留下嘅不成文規矩,既不合時宜,亦變成政治角力場,當年大概是議員表忠心擦港督鞋之作,但如今香港已回歸二十年,林鄭要樹新風,理應將這殖民地遺物去之而後快。正如本報「正論」指出:「新政府的首份施政報告乏善足陳,無論是重中之重的房屋問題,還是老生常談的教育、醫療、安老等問題,施政報告都沒有提出令人信服的解決方案……施政報告彈者多而讚者少,居然要致謝,這是不是強姦民意?」政府於房屋問題冇樣解決到,尤其是如今仍有幾十萬人住在劏房,公屋輪候冊有近二十八萬人等上樓等到頸都長,政府卻本末倒置,只急於搞「綠置居」恒常化。辯論致謝議案等於畀機會反對派盡情批評及羞辱政府,是以這殖民地遺物早廢早着。
美國作家馬克吐溫講過一個故事:「有個禮拜天,我到禮拜堂去,適逢一位傳教士在那裏用令人哀憐的語言講述非洲傳教士的苦難生活。當他講了五分鐘後,我馬上決定對這件有意義的事情捐助五十元;當他接着講了十分鐘後,我就決定把捐助的數目減到二十五元;當他繼續滔滔不絕地講了半個小時之後,我又在心裏減了五元;最後當他又講了一個小時,拿起缽子向聽眾哀求捐助並從我面前走過的時候,我卻反而從缽子裏偷走了兩塊錢。」花三天時間討論該不該多謝你,不正如上述傳教士叫人捐款嗎?不必致謝,咪再辯論,歲月自然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