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一連三日辯論施政報告致謝動議,不管最終通過與否,都不過是走過場。近年的立法會拉布流會不斷,烏煙瘴氣,早有「垃圾會」之稱,致謝動議只會令問題雪上加霜,為何不將此形式主義的過時做法盡快廢除,騰出時間及精力做有實際意義的事情呢?
既言致謝,總該有致謝的理由。可惜的是,新政府的首份施政報告乏善足陳,無論是重中之重的房屋問題,還是老生常談的教育、醫療、安老等問題,施政報告都沒有提出令人信服的解決方案,唯一可稱為亮點的三百元交通津貼,又因為設計不周、很可能被走水貨集團鑽空子而引起不少批評。不妨打個比喻,學生沒有交出令人滿意的考卷,老師不批評就算厚道了,如果要求老師給予讚賞之語,這是不是強人所難?施政報告彈者多而讚者少,居然要致謝,這是不是強姦民意?
更不提在社會撕裂、泛政治化的今天,致謝動議辯論早已變質變味,成為批鬥辯論、聲討大會,而回歸以降的致謝動議大多被否決,一再令港府難堪及尷尬。董建華任內八年,僅有三份施政報告獲致謝;曾蔭權任內七份施政報告,只有兩份獲得致謝;梁振英發表了五份施政報告,致謝動議更是全部遭否決,堪稱灰頭土臉。相比之下,林鄭月娥的運氣好一些,由於反對派因為早前的立法會宣誓風波失去六個議席,分組點票否決權一併失去,在建制派保駕護航之下,今次致謝動議有望獲得通過,但誰都知道,建制派對施政報告同樣有諸多不滿,支持動議乃身不由己,所以即使通過也沒有甚麼意義。
最關鍵的是,致謝動議不合時宜,更違背民主原則。特首發表施政報告本是分內職責,並不比掃街的清潔工來得高尚,如果施政報告須致謝,為甚麼辛辛苦苦清潔環境的環衞工人得不到致謝?港英時代,總督由英國王室派遣而來,高高在上,發表施政報告被視為「王恩浩蕩,普施雨露」,強迫香港人感恩戴德,說到底是一種愚民政策。香港已經回歸二十多年,香港人不再是二等公民,而是香港主人翁,特首等一眾高官則是市民的公僕,強迫主人對僕人致謝,倫理上也講不通。
肯定有人會說,施政報告致謝動議是傳統,甚至是五十年不變的一部分。然而,傳統的東西是否值得保留,並不能一概而論,過去女人以裹小腳為美,現代人還會認同嗎?以前男性覺得留「豬尾巴」很有男子漢氣概,後來不是全部割掉了嗎?致謝動議本質上是王權恩賜的體現,是洋人與華人不平等的產物,對於這種充滿殖民地腐臭味的東西,最好是丟進垃圾桶。
香港問題千頭萬緒,立法會要處理的事項特別多,包括懸而未決的高鐵「一地兩檢」方案,政府與其糾纏於毫無價值的致謝儀式,還要備受反對派的圍攻、批判及羞辱,不如盡早將之廢除,免得年年浪費精力、時間及公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