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踏入人口老化的年代,目前老年人口已突破一百萬,二十年後每三人之中更有一名長者,「老齡海嘯」迫在眉睫。港府表面上擺出重視安老的態度,更定下「零輪候」的目標,實際上講一套做一套,不僅院舍數目嚴重不足,連人口老化規劃也遲遲不肯檢討,說明的是當局視長者為包袱的思維根深柢固,並不因誰做特首而有所改變。
施政報告提出將居家及社區照顧服務的輪候時間減至零,官員更煞有介事指「零輪候」不是選項而是必須落實的目標,說得無比動聽,但到底如何做到則語焉不詳。勞福局局長羅致光承認,人口老化規劃對上一次檢討已是二十年前,現屆政府有必要做好規劃,但由於覓地困難,現時安老院舍每年只能增加兩間,同每年六至七間的實際需要有大段距離,長此以往,三十年後恐每年要興建四十多間才可滿足需求,這顯然是不現實的,故必須多管齊下,包括加強居家安老服務和輸入外勞,甚至將安老院舍向高空發展云云。
誠然,土地問題一直是困擾香港的大問題,連住屋都未解決得了,遑論興建安老院舍,發展居家安老既有實際需要,也是大部分長者的心願。問題是,居家安老必須有配套配合,現時單是上門送飯服務也動輒輪候一年,別說輪候資助日間院舍的時間有多長;至於被當局視為「德政」的增加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更是未見其利先見其弊,在日間院舍數目和人手捉襟見肘之下,一味增加服務券只會令輪候時間不減反增,「零輪候」永遠只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本來,輸入外勞的確可解燃眉之急,但外勞是否有足夠訓練,能否跟長者溝通,頗成疑問,何況輸入外勞隨時激起本地勞工反彈,阻力不小,港府一味視引入外勞為靈丹妙藥,如果不是想得太簡單,就是將安老責任假手於人。
事實上,歷屆港府施政一味假大空和畫餅充飢,市民早就見怪不怪,安老政策也是同一調子而已。君不見,上屆政府揚言預留三百億元推行「安老服務計劃方案」,聲稱要將城市長遠發展為適合安老的社區,說的比唱的還好聽,可惜說完就算,至今沒有下文;來到現屆政府上場,同樣擺出重視安老的姿態,但從龜速增建院舍觀之,光說不練的作風根本沒有改變。當局只知在醫療券、乘車優惠、長者生活津貼等小恩小惠上自我貼金,說穿了,無非採取拖字訣,反正「老齡海嘯」是將來的事,幹了也白幹,急了也白急,倒不如做一日和尚敲一日鐘,將問題推給下屆政府。
對待長者的態度,反映一個社會的良心。港府坐擁金山銀山,財政及外匯儲備接近三萬億元,安老問題本來不應該成為問題,但二十年來都無法解決,甚至衍生一宗又一宗倫常悲劇,這是香港的悲哀,更是香港的恥辱。每個人也有垂垂老矣的一日,高官們也不例外,當局一味嫌貧棄老,錙銖必較,視長者為負累,倘有朝一日也受到同樣對待,那就是報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