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射燈:規劃「以車為本」 忽視「可步行性」

香港人口密集,市區人流都擠在狹窄街道之中,走慢一步隨時成為阻街人士,少有人會關心街道「好唔好行」。有學者表示,本港的行人環境缺乏「可步行性」(Walkability)。

學者促規劃考慮人口老化

香港大學地理系教授盧佩瑩指出,「可步行性」着重行人路的安全性、舒適度和方便性,簡單而言就是行人能否愉快地步行道路。她坦言港府進行規劃時往往「以車為本」,而非從行人角度去設計道路。「明明行人要去嘅地方就喺對面,但周圍欄起晒,要你行幾百米加幾十級樓梯先去到。」她進一步解釋,完善的行人路系統能鼓勵更多人以步行代替乘搭車輛,除了減少空氣和噪音污染,更可促進市民適度運動及改善鄰里關係。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早前明言,十年後本港將出現「高齡海嘯」,三十年後八十五歲及以上人口會是現時的四倍多,四十年後街上每廿名港人便有一個患有認知障礙。面對即將激增的高齡道路使用者,盧佩瑩認為行人路規劃需預先作好準備。「現時交通燈轉燈時間係用成年英國人嘅行路速度去計算,長者可能行到一半已經閃緊燈,係咪有需要減慢?長者跌倒容易受傷,咁路面會唔會太跣?有冇需要增加道路指示設施?呢啲都係要考慮嘅地方。」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