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不僅是港人旅遊熱點,日本製造更是信心保證,但隨着神戶製鋼所數據造假醜聞爆煲,日產汽車又被揭發質素有問題需大規模回收,「Made In Japan」的金漆招牌已黯然失色。
神鋼造假事件波及面愈來愈廣,而且造假不止十年,有員工爆料指公司造假起碼有四、五十年之久,而且是一代傳一代地造假,最常用手法是偷工減料至下限水平,一時三刻不會發生問題,要不是內部有人調查而令事件曝光,相信造假還會繼續進行到底。至於日產汽車則被指長年聘請沒有專業資格的檢查員進行品質檢查,而且檢查程序不達標,結果該公司日前宣布停產所有在國內銷售的汽車並回收,至今已收回過百萬輛。
明知造假始終有穿煲的一日,甚至有可能釀成嚴重安全事故,隨時造成人命、金錢和商譽損失,日本公司卻依然造假,最大原因是成本問題。眾所周知,日本紙水高,皮費重,在經濟一體化的今日,日本製造的競爭力跌跌不休,不造假減省成本難以維持;其次是日本社會的就業傳統令制度僵化,一般打工仔加入一家企業幾乎等於為這家企業打一世工,等閒絕不離開,這樣的傳統可確保員工歸屬感,卻同時帶來不思進取、得過且過的問題。商譽易毀難建,日本製造要挽回消費者信心,殊非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