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屋問題廣受社會關注,公屋是最火爆的焦點議題,再加上劏房愈劏愈多,租金則不斷飆升,基層市民生活苦不堪言。輿論不斷向政府施壓,要求從速尋覓土地資源,加快興建具規模的公共屋邨,以改善居住環境。
上屆政府標榜長遠房屋策略十分成功,被狠批是紙上談兵,望梅止渴。實際上公屋輪候冊上的人數大增,令新一屆政府承受巨大壓力,必須尋求突破點,以安撫民心。
有危自有機,當看如何把握。特首林鄭月娥在參選前後已經積極聯絡社會各界的「有心人」,爭取在重點施政範圍取得突破,從而積累政治資本並推進各項政策向前發展。房屋政策乃重中之重,必須重拳出擊。近日熱議的「社會房屋共享計劃」,經過政府的合作夥伴社會服務聯會的宣揚,口碑甚佳。政府不旋踵又為「貨櫃屋」吹風,與社聯再次合唱,卻招惹質疑,視之為打開口牌而已。
貨櫃屋與共享計劃大不相同,涉及複雜的政策程序及法例修改,絕非良好意願這般簡單。新任地政總署署長直言貨櫃屋所需土地要交由規劃署研擬,考慮的因素不少,比如環境是否適合居住、社區設施可否配合;倘若有民間團體能夠處理好水、電、煤氣等資源配套,或可申請短租用地設置臨時房屋。
政府辦事一貫按冗長程序處理,新政府宣稱要拆牆鬆綁,暫時限於理念上,到具體落實時,部門之間能否有效協調,不互相推讓,有待觀察。前景難以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