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河流與生活息息相關,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獲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撥款,去年推出主要研究香港七條河流的「賽馬會惜水·識河計劃」,計劃中的「河處是吾家」項目更建立了香港首個網上地理訊息系统河流資料庫,及舉辦河流導賞員培訓工作坊,務求加深大眾對河流的認識。有學者指,本港治理河道時,多只是覆蓋河面了事,有違世界趨勢。
計劃主要研究本港七條河流,包括山貝河、錦田河、荔枝窩河、林村河、東涌河、雙魚河及梧桐河。河流資料庫展示本地河流流域基本面貌,包括歷史、文化、社會及經濟數據,更會提供河流導賞建議路線、生態熱點及文化景點等資訊。
計劃總監、香港大學地理學系副教授吳祖南昨日指,資料庫加入互動元素,如今昔對比的互動地圖、及河流景觀航拍影片,務求吸引公眾關注及欣賞河流的價值。吳強調河流具有多樣功能,「唔係單一功能得排水同排洪,仲有生態、景觀、文化功能。」他續指河道流入城市後多數被整治成渠道,令城市長大的市民與河流聯繫較弱。
他以山貝河為例,指本港有不少河道如山貝河一樣,或因土地面積需要及環境污染,面臨被覆蓋的命運;惟整治河道的世界趨勢是在河道旁邊進行生態綠化,如種植植物及營造生物棲息地,而非覆蓋河道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