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人三餐食無定時,不止腸胃受影響,更傷肝膽。外科專科醫生提醒,經常捱肚餓和少喝水可導致膽囊功能失去協調,令幫助消化的膽汁無法如常排出,增加患上膽管結石和發炎風險,情況嚴重者更可引致急性肝衰竭、肝膿腫、黃疸病等肝功能問題。四十歲以上中年女士為膽結石的高危群,由於膽石與胃痛易混淆,醫生提醒市民,若持續上腹痛,應求醫檢查。
膽汁由肝臟排出後,短暫儲存於膽囊,直至進食時膽囊自行收縮將膽汁排出,經由膽管運送到十二指腸,幫助消化。外科專科醫生夏威表示,若日常三餐不定時,經常空腹不進食,膽汁長期積存於膽囊,情況如一潭死水,沉澱的物質形成結石,即一般所指的生膽石。膽汁濃度愈高,結石機會愈高,故少喝水亦容易生膽石。
若細小的結石隨膽汁流動到膽總管,整個膽管系統變得像街道上淤塞坑渠,無法疏導膽汁,加劇結石情況,形成惡性循環。膽總管是膽汁流通十二指腸的必經之路,管道狹窄,僅一至兩毫米大小的結石已能造成倒塞,繼而引起急性膽管發炎,病徵包括突然出現上腹劇痛和發高燒。
膽管系統與肝臟功能運作唇齒相依,膽管結石可引起急性肝衰竭、肝膿腫、黃疸病等一系列併發症。膽管結石治療以消炎、保護肝功能及防止惡化為主要目標,可透過內窺鏡搭建膠喉支架,疏通膽管系統和排走膽汁,情況嚴重或需將整個膽囊切除。
不少人感到上腹隱隱作痛,以為普通胃痛而輕視問題。夏威說:「上腹疼痛感覺不明確,可能是膽痛,甚至肝痛。」他建議,持續上腹痛人士應求醫作簡單檢查,經醫生評估後可考慮接受超聲波檢查和電腦掃描。從臨床觀察,女性、四十歲以上、肥胖、曾生育、高膽固醇等都是生膽石的高危因素。
記者關琛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