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和平獎得主,也是緬甸實際最高掌權者昂山淑姬的光環正在褪色。未掌政前,昂山本來是屬於全世界的典範人物;掌政後,她就算尚有威名,也只能屬於緬甸人心目中的英雄,站在世界人道主義立場,她愈來愈受人責難。
緬甸對境內的羅興亞人向來排斥,近日當地的軍警更涉嫌焚村,要將這批非我族類者驅離。聯合國估計最少有二十七萬羅興亞人逃亡到鄰國孟加拉,孟國本不富裕,但仍慷慨接待,大愛包容。對比起昂山淑姬在此事上的冷漠、傲慢與迴避態度,似乎孟加拉的領導者較昂山更像一個和平獎得獎人。巴基斯坦的馬拉拉也是和平獎得獎者,目睹昂山的種種表現,就連她也按捺不住,公開批評對方處理不公,呼籲全世界要正視問題。
家家有本難唸的經,我們不是緬甸人,很難準確論斷昂山淑姬在處理羅興亞人問題上的功過是非。但筆者一直認為,昂山帶領緬甸走向政治民主化後,功成而身不退,自己再做上當權者,是十分不智的。此舉就算有利於緬甸,也不利於世界,因為世界可能從此失去了一位「民主女神」。
參考中國歷史,歷代的孔子、老子、范仲淹、岳飛,以至近代的孫中山先生,他們之所以能成為垂範後世的聖人、英傑,其中一個重要的共通點,就是他們都沒有成為真正的執政者。不當家便不必知世道之難,不知難就可以談一些高遠的理想,表現出一些高潔的品行。就算有些事是能說不能行也不打緊,只要讓世人留下美好的幻想,也就足夠使後來者作為學習和追慕的目標了。
世界從來不缺乏手段高強的政客,但太缺乏讓人覺得品格高尚的賢者。昂山淑姬本來可以成為少有的賢者之一,可惜她選擇了走一條過分入世之路,結果實在良可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