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顫中風飆升倡推篩查

心房顫動(房顫)是最普遍的心律不整疾病,長者的發病率尤其高。中文大學醫學院研究發現,由房顫引起的阻塞性中風及小中風在十五年間上升約三倍。中文大學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名譽臨床教授黃家星教授昨表示,房顫引起的中風病情一般較嚴重,可導致永久傷殘甚至死亡。隨着「老齡海嘯」湧至,他預料房顫以及中風「海嘯」也會伴隨而來。病人組織指出,現時針對房顫病人的支援落後,促請推行計劃篩查高危病人,及早診斷及預防房顫。

飲食西化肥胖增病發率

飲食西化、肥胖等因素均令中風病發率上升。據中大統計發現,房顫引起的缺血性中風及小中風,由九九年八十四宗增至一四年三百二十一宗。黃家星說,現時兩至三成缺血性中風由房顫引起,形成的血栓較大,堵塞腦部血管範圍普遍較大,病人病情更複雜。約六成房顫病人更因房顫引起初次中風而殘障。一般中風病人需接受急症及長遠的復康服務,醫療成本每日五千多元,負擔沉重。因此,若能及早篩查高危人士,有助減低社會整體負擔。

七成出事前沒服薄血藥

房顫的發病先兆不明顯,但透過簡易的把脈或心電圖檢查,可篩查出高危患者。香港大學內科學系蕭頌華教授表示,房顫引起的中風可有效預防,患者服薄血藥後,中風風險可減低七成。惟據中大的研究,七成房顫患者出現中風前沒有服薄血藥,當中與房顫診斷及用藥認知不足有關係。他以一三/一四年有一萬二千人中風來計算,當中四分一屬房顫引起,若他們及早發現房顫及適當用藥,估計當中二千多人可避免中風。

慧進會袁少林主席認為,本港針對房顫的醫療措施落後,包括對公營醫療機構及社區的家庭醫生培訓及支援不足,政府亦無恒常機制為高危長者篩查房顫,欠缺針對房顫及中風的全民教育措施。蕭頌華建議,應為高危一族即六十五歲以上,或六十五歲以下患高血壓或糖尿病人士,在公營及私營普通科門診覆診時,安排房顫篩查;培訓及支援公營醫療機構的普通科門診醫生,令他們可自行跟進個案及處方藥物,簡化工作流程。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