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談環保,往往走入思想迷途,認知上有很大的錯誤。
環保不是不拆不遷,一切凝固凍結如舊,理由是自然生態怎會停止不變?也不可能把人類社會因素剷除。不拆不遷變成了維護少數人的特殊利益,既沒有改變這少數人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也牴觸了社會大眾與這片生態環境的關連利益,不拆不遷變成佔地為王。這是屬於環保或文化保育嗎?
作為一個人口密集的城市,環保不是驅趕別人,分佔土地割據。事實上,無論是環保或保育都不能在土地上畫地為牢,而是與更大的生態和社會互動。
在香港,環保應把城市變成與生態環境、文化傳統互動的適應和演化。首先是整體性的發展原則,也便是怎樣減少溫室廢氣的排放,使生態與社會體系可持續循環再生,也因而首要之務是減少汽車廢氣的排放。不解決此條,其他小修小補仍然會躲不過污染。香港地少人多,本來就應以軌道交通與走路、單車為交通中心,汽車特別是私人汽車應受排斥。
對於真正的環保人士,有一系列工作可以做:定下汽車全面清潔能源化的時間表,把人口稠密地區定為「禁車區」,取消製造大量廢氣的過海隧道的收費,消除堵塞的廢氣排放;市區建設地下和有蓋的高架行人通道;綠化市區(這可以向廣州學習);市區樓房街道設計預留充裕的通風走廊(禁制屏風樓)。與此同時,全面推動軌道交通的擴展,服從於社會需求(包括減排)。而要做的事,實在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