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把化療和嘔吐畫上等號,其實不然。為了減低癌症病人於化療時感到的不適,專家一直努力研究及改進抑制嘔吐藥物的運用。美國國家綜合癌症網絡於2017年更新了抑制嘔吐藥物的指引,醫生會參照指引,根據化療引起的惡心和嘔吐模式,為病人處方適當的止嘔藥。止嘔藥透過治療預期式焦慮、阻擋由胃傳送至大腦或直接阻擋腦中惡心及嘔吐訊息等產生作用。
化療引起的惡心和嘔吐通常有三種模式:急性、延遲性和預期性。急性惡心和嘔吐在接受化療後24小時內出現,起初4-6小時往往最嚴重;延遲性嘔吐大約在接受化療後超過24小時才出現,可能持續1-7天;預期性嘔吐是指接受另一次化療前出現的惡心或嘔吐。出現這種反應的病人,很多時因為受到先前治療的影響,心有餘悸。由此可見,病人接受首次化療療程時必須給予足夠的止嘔藥,以防出現急性和延遲性的嘔吐,導致日後有預期性的嘔吐。
除了藥物,病人亦可透過飲食或改變一些小習慣,減低惡心和嘔吐的機會。接受化療期間或化療後一星期,病人可以少吃多餐,避免進食油膩、刺激性、寒冷或重味道的食物,宜清淡,多喝果汁或奶粉保持水分及營養。進食後兩小時內不要平躺,應該坐直,幫助食物消化。保持空氣清新,穿鬆身衣服,聽音樂也是一些能有效減低惡心和嘔吐的另類方法。
如欲了解更多,歡迎瀏覽香港防癌會網頁www.hkacs.org.hk。
香港防癌會教育主任 張馨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