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參與大灣區發展,香港迄今仍是只聞樓梯響,但內地卻已見人下來。區域合作是未來經濟發展的大趨勢,但是同一區域內的城市除了合作,也存在競爭。誰能坐上龍頭之位,掌握發展之舵?要看誰有匯聚人才的能耐。為了吸引人才,廣東省政府已為省內大灣區城市鬆綁,悄悄推出新政策,與香港爭奪人才。可是,香港依舊糾纏於內耗,吹毛數睫,到底何時才醒覺?
大灣區內的城市,未來交往將更加頻繁,人才的交流也將更頻密。為吸引香港人才到廣東省的城市工作,廣東省政府推出嶄新的「人才優粵卡」政策,到省內工作的香港人才可在購車購房、社保等方面享受與當地居民同等的待遇。此外,劃入大灣區的深圳、佛山、東莞、中山四市將率先探索放開對港澳台和外籍人士繳存使用住房公積金的限制,港人可自願繳存住房公積金。
與香港一河之隔的深圳市,除了吸納香港人才外,也大力吸納內地人才,貫徹其移民城市特色,務求將大江南北的人才匯聚於一爐。深圳市政府為此大灑金錢,向到深圳落戶的海外留學生和內地大學畢業生提供租金補助。深圳野心之大不容輕視,未來在大灣區將是香港重要的競爭對手。
大灣區共有十一個城市,除了港澳外,廣東省九個城市個個磨拳擦掌,積聚人才,希望能乘勢而起,提升地位,深圳、廣州更是對龍頭之位虎視眈眈。昔日為香港服務的口號,大家早已放入博物館,而對香港的態度,大家也愈來愈不客氣。
行船爭解纜,買賣佔先頭。可是,香港對大灣區卻很冷淡,政府既未有推動參與大灣區的政策,社會也沒有熱烈的討論。沒錯,香港底子很厚,擁有特別行政區的身份,也有獨立的制度,具內地城市沒有的優勢,雖然仍可後發制人,但是香港若不警醒,小心最終出現龜兔賽跑的結局。
香港雖也有吸納人才政策,但近年的社會氛圍卻急劇地削弱香港之吸引力。香港本土思維冒起,加劇中港矛盾,令到內地人才卻步,不願到香港生活、工作。因為「蝗蟲」二字已經深植他們腦海,傷害了他們的感情。
筆者有一位在內地屬於中產的朋友,移居香港近一年後,最近決定放棄領取香港永久居民身份證,返回內地生活。該朋友說,香港居住環境比內地差,工作前景也沒有內地好,但最不能忍受是歧視內地人的那種感覺。無獨有偶,一位大學畢業一年多的世姪,最近也放棄了在港的金融工作,返回內地發展。他說不適應香港環境,但更重要的是內地前景遠比香港好。他指,縱使他在港工作,但客戶卻都是內地人,那為何不索性返回內地拓展客戶呢?
香港對人才的吸引力在降低,而自家培養的人才之競爭力也在減弱。一位在跨國銀行工作的香港朋友,聊起其招聘大學畢業見習生的經驗,她說公司全球招聘,面試時發現香港應徵者的國際視野,都遜於海外留學的內地應徵者和新加坡應徵者。其實,這現象並不奇怪,今年中學文憑試六位狀元全部選擇入讀醫科,從中可知道香港教育問題出在哪裏,培養出甚麼視野的學生,從而也可以看出整體社會欠缺創新之問題,精英之才都只是渴望一份收入高且穩定又受尊崇的職業。
香港如果不能放遠目光,擁抱潮流,最終只會被時代拋棄。可是,香港現在熱衷的卻是政治內鬥,無止境的內耗,令發展停滯不前。新一屆政府上台後,以為情況會好點,但是衝擊「公民廣場」案的覆核刑期判決,又成為了搞事者的新藉口。暑假後,社會料必又多事起來。到底香港何時才能脫離這種漩渦,重拾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