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除了艷陽高掛的日子容易中暑,家庭醫學專科醫生朱偉星指出,「陰濕」天氣同樣不可掉以輕心。他解釋,本港夏季濕度高,汗水難以揮發,身體散熱難,「汗水揮發的時候,從皮膚表面帶走最多熱能,是最有效散熱方法;當濕度去到百分之八十至九十,汗只能滴落,散熱效果相對較差。」
他指出,大部分「中暑」個案其實是熱衰竭,當身體核心溫度升高,但未能成功散熱,身體的蛋白質活動能力下降,造成頭暈、氣促、呼吸不暢、手軟腳軟,是中暑前的警號。當身體未能及時降溫,核心溫度飆升至攝氏四十點六度,體內蛋白質活動近乎停頓,就進入中暑狀態。此時人體血管擴張、電解質水平失衡,可致肌肉溶解,必須於短時間內急救,否則可致急性腎衰竭,有機會死亡。
多項跑山、鐵人比賽於秋冬舉行,不少人比賽後休息一段日子「抖暑」,到夏季再上山訓練。朱偉星提醒久休後體力和血液循環減慢,散熱效率不及最fit狀態時,倘加上空氣濕度高,更易中暑。他說,當感到呼吸不順或暈眩,仍不停下休息,就更危險,「有些人感到辛苦,但又不想拖累同伴而頂硬上,好易出事。」
不少人愛用冰凍毛巾,浸水後可持續冰涼一段時間。但朱偉星說,冰凍毛巾只能降低皮膚表面溫度,反令表皮微絲血管收窄,難透過皮膚散熱,增中暑風險。其他如以酒精抹拭身體,同樣只帶來即時涼浸浸感覺,對於散熱有反效果。如出現熱衰竭徵狀,朱偉星建議即時停下休息,或到附近陰涼的地方,身體躺平,雙腳略為抬高,並大量補充水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