捨近求遠亂折騰 不是無地是無能

港府月內將成立專責小組,邀請專家就如何拓土建屋進行研究,希望在短期內凝聚社會共識。而一項針對土地用途的民調顯示,近八成受訪者認為本港住宅用地不足,近六成支持將生態價值低的郊野公園用地改劃住宅用途。民意對發展郊野公園不再如以往般抗拒,有助減少港府拓土的阻力,但這是否意味「地從何來」問題出現解決的曙光?

房屋問題困擾香港已久,上屆梁振英政府在拓土方面花了不少心思,奈何阻力重重,藥石亂投,最終雷大雨小。林鄭月娥政府接過爛攤子,但在解決土地來源方面也沒有魔術杖,又打起填海及開發部分郊野公園的主意,所謂成立土地專責小組,凝聚社會共識,無非是轉移焦點的障眼法。平心而論,住房是市民的最基本訴求,填海也好,改劃部分郊野公園用地也好,善用溶洞也好,都是可以考慮的,但這是最後手段,從目前現實觀之,香港可發展之土地顯然未至於到山窮水盡的地步。

數字最能說明問題。全港七百多萬人口中,約一半住於公屋或居屋,這些公營房屋面積約佔全港總面積的百分之一點五,私人樓宇用地約佔百分之二,另加丁屋及村屋約逾百分之三,全港住宅用地僅約百分之七,這個比例在全世界都是低水平。有人計算過,在不填海、不發展郊野公園、不破壞生態環境的情況下,全港還有約兩成多面積可供發展,這是相當於香港開埠近兩百年來已發展的面積,潛力不可謂不大,事實上,香港只要將發展面積增加一個百分點,足以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如果將發展面積增加兩個百分點,則可以解決未來二十年的房屋需要,所謂「土地荒」、「地從何來」根本就是偽命題。

說一千,道一萬,香港不是沒有土地,而是港府沒有善盡資源,沒有盡力拓土建屋。早前本報報道,大埔富善邨附近有塊地皮,面積約六公頃,交通便利,擁有無敵海景,地理位置優越,如果用來建屋,可以安置逾萬人口,但令人莫名其妙的是,這幅土地竟然已荒廢二十多年,這是不是暴殄天物?本港舊區也不少,只要政府有決心與發展商合作,推動大規模重建,也可以解決不少房屋問題。更不說那些荒廢的舊校舍與公務員宿舍,大量利用率極低的棕地,還有政府以短租或免租提供給特權人士使用的俱樂部用地等。正如一個富翁,守着金山銀山卻一味哭窮,香港擁有許多土地資源,政府要麼視而不見,要麼見而不理,卻將目光瞄向填海或郊野公園,這是不是捨近求遠,棄易取難?這是不是瞎折騰,刻意挑起矛盾?

與上海、深圳、新加坡等城市相比,香港其實有更多的人均土地資源,但人均居住面積僅及別人的一半,更有大量無殼蝸牛望樓興嘆,港式貧民窟遍地開花,這完全是港府施政無能之過,是不敢觸動既得利益、遇到問題繞道走的必然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