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風波:如何垂範學生?

考評局公布一七年教師語文能力評核報告,揭示不少參加評核的準教師英語及普通話水平均有待提升,其中英文閱讀考卷中,部分人三分之一題目「交白卷」;課堂語言運用考核要求考生解釋英文字詞,部分人竟用中文作答。至於被視為「死亡之卷」的寫作卷,合格率更不足四成。

教師基準試推行十多年以來爭議不斷,遭部分教師團體質疑「增加老師壓力」,並爭取以「終生進修」取而代之。有教育界人士要求將「教師語文能力評核」改為「語文能力評核」,理由是參與考試的除現職教師,也有教育大學學生,去掉「教師」可免標籤效應云云。這也從側面反映基準試近年的成績差強人意。

俗語說「人無壓力輕飄飄,井無壓力不出油」,學生求取知識,即使怎麼強調「快樂學習」,總不免要透過客觀標準進行評級。社會上其他專業人士,不僅入職需要取得執業資格,續牌時仍要考試,決不能一句「終生進修」就蒙混過關。同樣道理,教師作為一個專業,也需要把關,否則濫竽充數,實不啻於誤人子弟;而且對其他敬業樂業的教師也不公平。

隨着香港社會愈來愈少子化,學校面對的生員壓力亦愈來愈大,不時傳出削教席以致「殺校」的消息。影響所及,每年升小、升中「旺季」,教師空群而出上街「拉客」。有人倡議不如趁此機會推行小班教學,教師將更多注意力放在學生身上,固然是好事,但問題還是回到最基本點︰名師出高徒,教師本身質素不行,就算「單對單教學」也於事無補。部分教師團體一味主張縮小師生比例,卻對在職專業評核多所牴觸,給人的印象只是為保飯碗,不僅難以說服公眾,也難言為學生作好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