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吟虎嘯:政治「加建」損經濟民生

習近平要求林鄭月娥政府交出成績單的四件事,相對容易的是發展經濟、改善民生,而有關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的制度完善,對國家歷史、民族文化的加強教育宣傳,對社會要在重大政治法律問題上取得共識,則相當困難,且會阻滯經濟民生。這些屬於上層建築,而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屬於經濟基礎。馬列毛的觀點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則有巨大的反作用,在一定條件下甚至起着決定性的作用,特別是在革命或變革的時代。

六十年代經濟起飛,成為「亞洲四小龍」之時,香港是經濟城市,奉行自由市場的資本主義制度,其時上層建築因為是英夷殖民統治的背景,除了缺失「民主政治」,其他大致都和資本主義的經濟基礎相契合、相適應。不過,這也有相當的好處,避開了民粹主義氾濫,橫衝直撞,政府可以集中精力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施政效率較高,管治有序,那時的香港是「經濟城市」。

九七回歸過渡期,英國人要搞「還政於民」,推行民主普選政治,中英談判香港前途和香港《基本法》接受了這一安排,九七後「循序漸進」實現「雙普選」,此乃在香港上層建築補建或加建曾缺失的東西。而這個政治東西,中港雙方頗有不可避免的歧見,在「一國兩制」大框架下建構這個政治東西,不僅僅是香港的事情,它首先要和「一國政治」相適應,不能讓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感到有威脅有損害。這方面的歧見和爭拗帶來了整個香港社會的泛政治化,使香港的上層建築開始對經濟基礎、經濟民生發生極大的負面反作用,此通過立法會內的拉布流會、亂成一團;司法領域的司法覆核,對行政長官、管治班子的窮追猛打,損其威信而實現,最終連經濟民生也大受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