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萬事,民生為大。回歸二十年來,解決民生問題始終是社會關注的焦點,也始終是中央對港府的要求,過去幾屆政府正是在這方面的表現不合格,才導致民怨沸騰。如今,如何解決民生問題又成為對新一屆政府的挑戰。
一份新鮮出爐的民意調查顯示,就本地議題而言,最多受訪者表示重視社會民生問題,比例達到四成八;其次是關注經濟問題,佔兩成五;關心政治者則為兩成。進一步分析發現,除了十八至二十九歲組別的受訪者對政治及社會民生的重視程度相若,其餘各年齡層都更為重視社會與民生問題,其中土地及房屋、社會福利保障以及教育問題,佔受訪者關注的前三甲位置。
調查結果與過去的同類民調大同小異,一點都不令人意外。事實上,房屋問題一直困擾本港社會,表現在樓市價格高處未算高,供樓負擔全球最沉重,莫說樓價及租金早已超出一般中產的負擔能力,連財大氣粗的跨國公司都感到吃不消,最近港府高官承認月入八萬元的高收入人士都買不起樓,反映樓市瘋狂的冰山一角。另一方面,公共房屋同樣嚴重供不應求,導致輪候時間愈來愈長,有港式貧民窟之稱的劏房遍地開花,多少無殼蝸牛望樓興嘆。
有瓦遮頭,本來是市民最卑微的訴求,這個問題解決不了,社會不可能穩定,民怨不可能不高。中央官員很早就警告,房屋問題雖然是民生問題,但解決不好,就變成政治問題,可惜歷屆政府不是置若罔聞,就是有心無力,致使問題積重難返。青年人成為反政府主力軍,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對未來悲觀,對前途失望。更何況,房屋問題不僅關乎市民的居住環境,更關係香港的產業結構、社會財富效應、社會上升階梯等等,影響深遠,怎麼強調都不過分。新一屆政府班子擬成立專家委員會討論開發土地的優先次序,凝聚社會共識,但最終是議而有決,決而有行,還是坐而論道,不妨拭目以待。
部分反對派政客一直政治掛帥,聲稱「沒有民主就沒有民生」,何止是將少數人的意志強加於大多數民意之上,更是別有用心,故意製造矛盾,挑起紛爭,令施政失焦,讓人看盡一國兩制、港人治港的笑話。吃一塹,長一智,今次民調顯示,在關心政治的一群人中,愈來愈重視香港與內地關係,這是面對現實的反映。事實上,世界發展離不開中國,香港發展更離不開中國,內地因素不僅在香港經濟發展方面舉足輕重,香港要循序漸進推動政改同樣需要中央支持,否則只能是緣木求魚。
民調堪稱一面鏡子,為港府今後施政指明方向。民之所欲,常在我心,新政府只有在解決市民最關心的議題下大力氣,切實提出針對性的政策且落到實處,而不是一味做騷喊口號,施政才能爭取到市民支持,一國兩制才能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