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亦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不少香港人辛苦工作多年,依然難得一個小小的容身之所,有怨氣不滿,感到沮喪,亦是人之常情。最近再有大學研究調查印證港人的無力感,指港人要花十四年半,而且要「唔飲唔食」,才能供完九龍區一個三百至四百平方呎單位,可見港人望樓興嘆絕對不是無病呻吟。
試想想,大學畢業時,一般是二十多歲,若然要近十五年時間才能供完,即是到近四十歲才能擁有物業。當然,真實情況並非如此,因為前提是「唔飲唔食」,另外還有其他的人生大計及責任,包括生兒育女以及照顧父母等事宜。
樓價飆升,置業夢遙不可及,不少港人明顯感到焦慮,所以才有排隊購買新盤的場面,他們其中一個考慮,肯定是擔心無法「上車」,因此不理會負擔能力「頂硬上」。
由此引申推論,香港樓市在此「非常時期」,是否應有「非常手段」?社會各界當然可以來一個大辯論,但如果香港仍未有共識以解決難題,或可參考競爭對手的做法。就以新加坡為例,當地已發展土地佔整體的七成,反觀香港,已發展土地僅佔整體的兩成四。港府在各方多番要求下,仍然拒絕重設首次置業貸款;反觀新加坡已經「加碼」,當地今年的財政預算案公布,首次置業的夫婦購買二手樓,可獲折合約二十七萬港元津貼。
誠然,新政府有意願想解決置業「上車」難的困局,因此才有推出「港人首置上車盤」的建議,但值得留意的是,解決上車盤地從何來的問題,有必要與時間競賽,因為一旦港人等待置業的怨氣爆煲,一切只會變成「遠水不能救近火」,因此,新政府要摒棄過去的規條枷鎖,構思並落實治標又治本的方案,讓年輕人感覺仍有置業的希望,這才是社會穩定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