驅蚊植物欠打理枯死,試行計劃為種而種!康文署早前於轄下部分公園特意種植驅蚊植物改善蚊患問題,惟本報記者追查發現,種植數量極少且位置「騎呢」,其中蚊患重災區大窩口的城門谷公園內本應種有五款驅蚊植物,現只剩下三款,當中大多更已枯死。有專家指驅蚊植物都含有避蚊胺,可助驅蚊,立法會議員批評康文署監管不力,任由植物枯死,未能達到驅蚊成效,促請當局加強管理。
本港每逢踏入夏季便是蚊蟲大量孳生的時間,食物環境衞生署公布每月全港白紋伊蚊誘蚊產卵器指數,由四月的百分之一點八上升至五月的逾一成四,升幅近七倍,種滿花草樹木的公園更是重災區,康文署為整治轄下公園的蚊患問題,於多個公園種植不同品種的驅蚊植物,惟其管理及安排失當,令相關公園繼續淪陷。
「公園好多蚊,自己偶爾嚟打波都畀蚊咬,半個鐘已經咬到成腳都係。」其中一個蚊患重災區是城門谷公園,不時到該公園打籃球的廖先生指,公園蚊患嚴重,每次前來均會被蚊咬。康文署早前於公園內種植了薰衣草、天竺葵、九里香、驅蚊草及艾草等五種驅蚊植物,意圖減少蚊患,但近日仍有市民拍到公園內群蚊亂舞的片段,驅蚊植物功效成疑。
記者日前到該公園內巡視更發現,五種驅蚊植物只剩下天竺葵、九里香及驅蚊草三款,其中天竺葵及驅蚊草均種於公園連接附近游泳池的出口旁,兩款植物各有十數棵,惟天竺葵幾乎已全部枯死,只剩下枝幹,而驅蚊草亦有大半枯死,餘下的只剩數片枯黃的葉子,若非植物前插有兩款植物的名牌,植物與一般枯枝無異。除保養不善,驅蚊植物的數量亦令人「嘆為觀止」,公園面積有近十六個標準十一人足球場,惟僅存的三款驅蚊植物總數只有約三十棵,所佔面積約兩個廁格大小,實際用途成疑。
此外,康文署於去年底在沙田圓洲角王屋花園內試行種植四百棵稱為「清香木」的驅蚊植物,計劃同樣備受質疑。有學童直指每日經過均會被咬到手、腳及頭,更有市民直言「未噴好蚊怕水唔敢入嚟(該公園)。」而「清香木」的種植位置亦十分奇怪,均種在遠離人流的花圃中,園內更有大量注滿積水的棄置發泡膠箱長期無人清理。
「驅蚊植物都含有避蚊胺,而呢種物質會令蚊唔敢接近。」浸會大學生物系教授翁建霖指,人所排出的二氧化碳會吸引蚊子,而薰衣草、天竺葵、九里香、驅蚊草及艾草等驅蚊植物都含有避蚊胺,可混淆蛟子的二氧化碳感應器,令蚊蟲不敢靠近,而避蚊胺亦被應用於不少驅蚊產品,並加入酒精成分,當驅蚊劑噴在皮膚上, 會隨着人體的熱度蒸發、飄散,對人體形成一個保護膜,達致驅蚊作用。
翁又指蚊子具有趨暗的習性,黑色是蚊子進攻的首選對象,其次是藍、紅及綠等顏色,因此日間宜穿白色或淺色的棉質衣服,而護手霜、口紅及粉底等化妝品大多含有硬脂酸,同樣是吸引蚊子的物質。
立法會議員黃國健批評,康文署種植驅蚊植物原意恰當,惟計劃欠監督及長遠安排,令植物欠保養枯死,本來如試驗計劃中驅蚊植物成效得宜可考慮推廣,惟如今計劃如同「爛尾」,失去當初試驗原意,他促請當局加強監督,並制訂有效的滅蚊方案。
康文署發言人承認,圓洲角王屋花園和城門谷公園內,分別種有約四百株清香木及六百株九里香。發言人又稱,由於現時驅蚊植物的效用並未全面被科學印證,故該署沒有制訂相關名單。但該署一直配合食環署的防控蚊蟲工作,在轄下場地加強滅蚊及清潔行動,場地職員須按照該署發出的指引執行防控蚊患工作。
圖/文︰專案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