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汶樂報道】成醫之路,有心不怕遲。二十六歲化學病理學博士苦讀七年後,毅然重新報考大學醫科,期望把過往研究時累積下對醫學的熱誠,投放於病人身上。亦有大學生埋首生物醫學研究四年後再讀醫,冀走出實驗室,披上醫生袍救急扶危。香港大學醫學院去年推出「毅行醫路」計劃,取錄廿一名已持有其他學位或從事其他專業人士,讓他們實現從醫夢想。
黃妍珍剛於港大醫學院完成一年級,但她早已是化學病理學博士。她當年完成三年生物化學本科課程,深造期間,參與產前無創檢查的研究,博士論文的題目正是令她開竅契機,「有關基因醫學,看人的基因圖譜,嘗試在醫學上運用。」去年取得博士後她決定轉攻醫科,讀書多年仍未畢業工作,妍珍感激雙親支持,無悔當初決定,「知自己想做甚麼,能做到,是好難得的事。」
她的醫科一年級同學黃幸常,早已完成四年生物醫學本科課程。幸常的媽媽患糖尿病,他自小有志從醫,「成日見到她食藥打針,覺得好痛,點解有病要咁慘呢?」文憑試考獲三十五分佳績,但他擔心未及醫科門檻,因而報讀港大生物醫學課程。
不過,在大學期間,幸常醉心研究,包括從老鼠身上找出糖尿病機制和病因,從醫熱情不減反增,「研究論文刊出後,要等好多年和實驗,才應用病人身上。但做醫生可以直接監測病人,有即時效果。」他眼見公立醫院急症室常有人滿為患,考慮醫科畢業後朝急症專科發展。